转自:贵州日报
肖帮(右二)指导农户护理烟叶。苟媛媛 摄黄杏
6月23日,毕节市黔西市铁石乡堰塘村的百亩烟田上,一架大型无人机轻盈掠过烟地,旋翼卷起的气流将农药雾剂均匀喷洒在烟叶上,银色的雾线在田间划出科技感十足的弧线。正值烤烟生长防病的关键期,烟农肖帮正带领村民利用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为烟叶健康生长护航。
“以前弯腰打药一天,腰都直不起来,现在无人机飞一圈就完事。”肖帮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高效作业,感慨地说。话音未落,他的手机响起——黔西市雨朵镇扯泥村种植大户赵静请求他指导烤烟打顶抹芽。
“农事有我。作为党员,我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肖帮立即将无人机作业交给助手徐伟,驱车赶往20多公里外的扯泥村。
在扯泥村的烟垄间,肖帮手把手演示技术要点:“打顶要以最底烟花倒二片叶为基准折断烟杆,抹芽后必须滴抑芽剂,这样才能锁住营养。”他边说边拨开烟株,“这一步不仅能提高中下部烟叶重量,还能掐断蚜虫的生存温床。”夕阳西下时,他才返回堰塘村的家庭农场,此时仍有七八位种植户等候咨询,其中不乏从邻县赶来的“学徒”。
这片乌江河畔的土地曾因干旱少雨、交通闭塞而沉寂。2019年,在外打工的肖帮揣着积蓄返乡,从几亩烟田起步,边种边学。“头年就遭遇冰雹,90%的烟叶受灾,多亏烟草部门提前为其买了保险,才收回成本。”那次危机后,他决心抱团发展,联合肖贤祥、杨关腾、张忠明、杨毅林、赵静等黔西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了肖帮家庭农场。如今,农场已吸纳了周边的赫章县青年赵华、退役军人徐伟和冷忠海等新成员,带动19名青年种植烤烟1000余亩。
“单干不如抱团,技术共享才能闯市场。”肖帮深谙此道。农场成立后,他牵头引入起垄机、生物燃料烤房等设备,实现起垄、烘烤环节机械化。最让他自豪的是智能烤房——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监控温度,烟叶烤好时自动报警,彻底告别了“守烤房熬夜”的旧时光。“现在采收加工全靠机器,水肥一体化灌溉也省了大半人力,只有抹芽这类精细活才需人工。”
在肖帮的带动下,堰塘村的烤烟种植已实现“三级跳”:从人工耕作到机械化作业,从煤炭烤房到生物燃料智能烤房,从分散种植到“土地大托管”。2023年,他获颁“高素质农民证书”,农场成为青年农民的“实习基地”,每年接待大学生和种植户实训超200人次。
政府政策支持为发展装上“加速器”。中央一号文件“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政策红利,让肖帮放心扩大规模;烟草部门不仅提供农机补贴、烤房建设支持,还为烟田投保,筑起抗风险屏障。“去年我纯利润超20万元,村民租金加务工收入年均最少1.8万元,农机手月薪能拿6000元。”肖帮说。
“肖总不仅教技术,还带我们跑市场。”新成员冷忠海退役后跟着肖帮种了150亩青储玉米,又扩种烟叶,还承接了一些道路硬化工程。像他这样的新农人在肖帮家庭农场已有9人,他们中既有懂电商的“田创客”,也有擅长管理的“农业经理人”。很多农户都将家里的闲置土地租给肖帮打理。
黔西市委书记陈华说:“这些年轻人懂技术、会经营,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困局。”
今年38岁的肖帮是黔西市铁石乡堰塘村歇台坡人,在种植养殖领域“摸爬滚打”近七年。几度风雨,几经艰辛,从种植养殖的一名“新手”,到肖帮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乡村头雁”到“振兴领雁”华丽转身。
几天前,肖帮刚参加黔西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高素质农民核心人员培育外出提升培训从广东省广州市学习归来,肖帮说广州市的“两清两改两治理”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让他长了知识。
在堰塘村党支部书记李界的记忆里,几十年来,乌江河岸的堰塘村从未有像现在这样车来车往。如今,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过1350余人的村子,来肖帮农场拜师学种地的村民络绎不绝,仅邀请肖帮上门讲授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有时一天就有五六个,其中不少是邀请肖帮上门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如今的堰塘村,车来车往已成常态。肖帮的角色也从“种地能手”蜕变为“技术导师”,每天奔波于不同烟田,提供“种、收、烤”全链条服务。经黔西市政府推荐,他刚从广州参加高素质农民核心人员培育外出提升培训归来,带回了“两清两改两治理”等先进经验:“下一步想做品牌化,让黔西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暮色中的烟田,无人机归巢,青年们围坐在坝坝会上复盘当天的农事。这群以田野为舞台的新农人,正用智慧和汗水改写着乡村的肌理——当科技赋能土地,当青年扎根乡土,乌江河畔的这片农地,已成为黔西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