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青海塔拉滩,一排排光伏板正将炽烈阳光转化为绿色电流。这些来自青藏高原的清洁电能,穿越崇山峻岭,点亮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连接发电端和输电网的关键,是一种由青海企业生产的高原光伏电缆。
记者走进青海欧耐特线缆集团车间,巨型线盘缓缓转动,一根根铝杆经过拉丝、绞合、绝缘等工序,变成各种规格的电缆产品。“高原电缆的特殊之处,就在这绝缘材料上。”集团研发部负责人马磊说,“我们以废弃大豆油等油酸为原料,通过进行环氧化、开环、酯化等化学改性,制备出通用性强、耐寒性高且有效提高与PVC相容性的植物油基增塑剂,应用到光伏电缆PVC绝缘材料上,实现在低温、高海拔环境条件下光伏电缆的正常使用。”
这一技术的研发,源于高原严酷环境的倒逼。在平原地区,普通电缆寿命可达15年,但在青海,昼夜温差大、强烈紫外线将电缆寿命“腰斩”至七八年。2012年成立的欧耐特,敏锐抓住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机遇,决心啃下高原电缆这块硬骨头。
“青海的线缆企业,必须立足青海实际!”集团董事长杨振涛至今都还记得多年前在青海格尔木市的一次竞标。“当时,项目要求电缆耐受零下40摄氏度严寒,欧耐特产品性能不足没能入围。”杨振涛说,“正是那次失败,让我们意识到,没有立足高原的差异性产品,就没有真正的竞争力。”
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支点,落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上。2020年,欧耐特与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辉团队一拍即合,成立青藏高原光伏电缆研发中心,将高校的前沿研究与企业的工程化能力拧成一股绳。
“电缆研发是一场材料科学的攻坚战。”南辉在实验室中向记者展示耐候性测试数据,“从耐寒增塑剂到抗紫外线护套配方,再到防鼠蚁特种结构设计,每个环节都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最佳方案。最终,校企合作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技术突破迅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采用植物油生物基增塑剂的光伏电缆,不仅耐寒性能超越国际标准,更以绿色特性赢得先机。这项创新让欧耐特斩获多项发明专利,产品成功应用于西北多个光储项目,市场占有率高达40%。
“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产品产于青海、用于青海,服务于青海。”杨振涛说,集团持续优化产品技术和性能,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力量。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上一篇:以清廉家风涵养新风正气
下一篇: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