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潮玩”何以走红
创始人
2025-07-02 05:27:09
0

转自:光明日报

    在广州天环广场举办的“潮玩”主题快闪活动。光明图片/IC Photo

  Labubu(拉布布)是一款由国内潮流玩具(简称“潮玩”)企业打造的玩偶,它有着尖尖的精灵耳、圆溜溜的大眼睛,九颗锯齿状的牙齿搭配一抹狡黠的“偷感”笑容,将萌态与搞怪、叛逆的气质融合一体。一段时间以来,Labubu火爆全球,不仅因为设计上的独特或者盲盒的成瘾机制,还在于Labubu承载的“社交货币”属性——玩家用它来表达自我、张扬个性、凸显品位。

  然而,潮玩的“社交货币”属性具有时效性。玩家的潮玩玻璃柜展架上,总在更迭着新的“座上宾”,从Bearbrick积木熊(日本的一款潮流玩具)、KAWS标志性的“××眼”公仔(美国的一款潮流玩具),再到如今我们国产的Labubu,昨日的流行,今日或许已经过时,今日的流行,明日或许会被取代。比起转瞬即逝的潮流符号,个体的内涵修养更具社交魅力。

“被看见”的需求

  说起Labubu走红的原因,论者频频提及它的“社交货币”属性。很多人会疑惑:一个普通玩偶,怎么就具备了社交功能?毕竟在传统认知里,社交往往与推杯换盏的聚餐、围桌畅谈的交流场景紧密相连。若想解开这个疑问,得从“社交货币”的本质说起。

  社交是人的社会性需求。从古至今,个体的存活与发展始终依赖于群体。原始社会中,单独行动的个体难以抵御野兽侵袭或获取充足食物,集体狩猎、共同防御是生存的必要手段,这种依存关系已刻入人类基因。历经漫长的文明演进,现代人对情感联结的渴望从未消减,人们社交并不只是为了驱散孤独,更深层的渴望在于“被看见”。

  社会学上的“镜中我”理论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像从他人眼中照见的镜像——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是一面隐形的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观察自己。孩子会从父母微笑的鼓励中感受到自己的可爱,成年人同样需要他人的目光来确立自身价值、强化自我认同。神经科学研究亦发现,当人获得社会认可时,大脑奖励中枢被激活,分泌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印证了社交反馈对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人们对“被看见”的渴望,催生出一种特殊资源——“社交货币”。“社交货币”最初是商业领域的一个概念,后来被应用到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指那些能让一个人在群体中显得有品位、有价值、有个性的东西。它可以是一段奇异的经历,一个冷门的知识点,或者对某部小众电影的信手拈来,可以帮助个体在社交活动中“换取”成就感、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扮演着类似于“货币”的功能——换取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社交货币”更加具象化,点赞、评论、转发都是“社交货币”流通性的衡量指标。

  很显然,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限量版玩偶,也是一种“社交货币”。“哇!这款我抢了好久都没买到!”“你也收藏这个系列?太有眼光了!”潮玩能瞬间点燃共同话题,也是玩家彰显品位、融入特定圈层的“通行证”。

作为“社交货币”的潮玩

  不同于传统的儿童玩具,潮玩的目标受众是成年人,潮玩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艺术基因,设计师将个人美学理念注入玩偶的设计细节,比如造型夸张的卡通形象、充满隐喻的色彩搭配、突破常规的材质运用……玩家收藏潮玩,是在收藏艺术作品,也是在展示个性,传递审美品位。

  Labubu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它由我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原型来自北欧森林精灵,龙家升赋予它强烈的个人风格。从外形上看,Labubu有着夸张的比例,大眼睛、尖牙齿、圆脑袋,既像精灵又似小怪兽,产生了奇妙的反差萌,在一众“萌系”玩偶中脱颖而出。充满个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设计,击中当代年轻人张扬自我、个性表达的渴望,Labubu化身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潮玩品牌深谙饥饿营销之道,它们严格控制产量以制造稀缺效应,供不应求让潮玩的“社交货币”价值陡升。当某款玩偶的存世量只有几百个时,拥有它就意味着跻身少数人的行列。二级市场的繁荣强化了潮玩的投资属性,某些热门款式的转售价格可以达到原价的数十倍,比如不久前,一只高131厘米的薄荷色Labubu以108万元落槌成交。在朋友圈晒出一款难求的限量版潮玩,获得的点赞和评论远超普通消费品,能给玩家带来强烈的成就感。

  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潮玩作为“社交货币”的流通效率。在前互联网时代,某个亚文化圈层的标志物,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突破圈层壁垒;而现在,当蕾哈娜、贝克汉姆等明星手持Labubu系列潮玩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立刻让Labubu进化为全球流行的风向标。普通网友发布一条明星同款Labubu的微博,或者一个开箱Labubu系列盲盒的短视频,都能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观看和评论。

  此外,Labubu等潮玩是实实在在的物件,可以摆放在办公室、客厅等显眼位置,也可以挂在背包上,它具有“高可见性”,直观展示着玩家的审美、财力、圈层等多维度的信息,是简单直接的“炫示”,“社交货币”属性拉满。

“社交货币”的贬值风险

  任何“社交货币”并非永恒保值,而是遵循着价格波动规律。一部剧热播时,它是不错的“社交货币”,但当它热播期过了,“社交货币”属性骤降,人们对它意兴阑珊;网络词汇流行时,它是能瞬间拉近彼此距离的“社交货币”,一旦它们过气,“社交货币”属性为负数,使用者反而显得“落伍”。

  潮玩领域不能免俗。潮流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消费者喜好的不断转移,决定了几乎所有的潮流单品都无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曾有一段时间,Bearbrick积木熊、KAWS“××眼”公仔凭借鲜明的造型和丰富的联名合作,在潮流收藏领域掀起一阵狂潮,随着市场上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Labubu等新型潮玩IP的冲击,它们的“社交货币”属性逐渐减退,曾经被炒到天价的款式在二手市场上价格大幅下跌,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

  相较于一些拥有深厚故事积淀的经典IP,Labubu缺乏完整的叙事体系作为价值支撑。这一先天短板决定了它必须经由持续的文化赋能与艺术升华来深化内涵,尽可能规避IP价值稀释和“社交货币”贬值的风险。Labubu能否躲过贬值还需要观望,当前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的审美和喜好会不断改变,新的潮流IP还会不断涌现,现在红极一时的IP也可能彻底失去“社交货币”属性,沦为明日黄花。

  很多玩家在对潮玩的收藏与分享中,释放了压力,收获了治愈与满足感,这是潮玩的正向作用。但是,当玩家的消费行为被潮流裹挟,冲动跟风抢购限量款、联名款时,便容易陷入非理性漩涡。这是给玩家的一个重要提醒:在面对潮流单品时,应保持理性和冷静,充分认识到“社交货币”的兴衰规律,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潮流会退烧,玩具会过时,但一个人广博的见识、独特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永远不会贬值,这是真正持久的“社交货币”。一个能讲好故事的人,比单纯晒潮玩的人更耐人寻味,一个能提出独到见解的讨论者,比复述网络热梗的人更令人印象深刻……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谁拥有最多的限量款,而是谁的思想更鲜活,谁的表达更有温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把精力耗费在追逐昙花一现的潮流标签上,不如深耕自己的精神沃土——前者能让你短暂地成为话题中心,后者能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作者:曾于里,系专栏作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汇物流拟延长股份回购期限9个... 广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3日发布公告,拟对股份回购实施期限进行调整,这一举动引发市场关注...
硅鑫集团(08349):可能交... 硅鑫集团(08349)发布公告,于2025年6月30日接获雅利多证券有限公司通知,黄学超先生决定终止...
《寻古中国·齐鲁记》开播,“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齐鲁大地的文明脉络可以追溯至多远?这一地区的文明如何起源、发展?6月3...
员工行为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 7月2日金融一线消息,据上海金融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太平石化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因员工行为...
“贫困生”家里装修豪华,学校回... 近日,莆田市一所小学发布的一篇慰问宣传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文章中提到,慰问团队前往一名贫困生家中,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