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西安航空学院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西北的航空类重点院校,立足阎良“中国航空城”产业沃土,通过破界融合、同频共振、共生发展的产教协同路径,构建起航空特色鲜明的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航空强国战略输送了大批“理论到实践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
破界:构建航空产教市域共同体
学校从空间、时间与融合形式3个方面突破产教融合瓶颈,构建航空产教市域共同体。将学校建在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与航空产业链80余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15分钟产学研圈”,深度推动校企教学场景融合,形成“学—练—用”教学场景无缝衔接机制。
同频:构建政产学研用价值共同体
学校依托阎良航空产业集群,以航空报国精神为核心,从利益、文化、发展3个维度推进产教价值共同体构建。通过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资源,打造“红蓝结合”文化载体,共同建设产教联盟与创新平台,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在新华思政网上线13门课程,1位教师荣获全国思政展示活动二等奖。
共生:构建产教融合型人才共同体
学校秉持“前瞻培养、动态适配”理念,构建产教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依托阎良航空产业集群优势,精心搭建多层次培养架构,借助数智化平台精准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衔接,与中航西飞、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建设专业教材、合作设立实训基地、协同实施订单培养,聘请39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双带头人”,并邀请170余位企业兼职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构建了“资源共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形成了企业全链条深度参与的育人格局。
从阎良航空产业基地的地域共同体,到航空报国的价值共同体,再到动态适配的人才共同体,学校为航空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破界、同频、共生的协同逻辑,持续深化区域产教融合改革,为中国航空教育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宋文学 蒲永平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