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成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从党史“富矿”中汲取开拓前进的丰富智慧和磅礴力量,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汲取坚定信仰、铸就忠诚的精神力量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和“道”,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在成都这片红色沃土,坚守信仰、对党忠诚已深深烙印在共产党人的血脉中。成都,是四川最早的党、团组织诞生地。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征集展出、四川第一份公开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声》报,以“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为办报最终目的;努力为大众辟吃饭场所的“努力餐”餐馆,秉承的是成都共产党人车耀先“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高远志向;一封血染的致妻遗书,承载的是中共成都特支书记刘愿庵“我信仰真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和广大人民的解放而战”的坚决意志。历史和现实证明,信仰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以史为鉴,接续奋斗,就是要继续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下坚定前进方向,在风急浪高的重大考验中保持战略定力,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做到岿然不动,自觉砥砺自我革命意志,捍卫真理、笃行信仰,铸就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信念的钢筋铁骨。
汲取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精神力量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百年风云激荡间,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创造伟大奇迹,深刻回答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作为一座拥有红色基因、光荣传统的城市,成都始终站定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从成都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慷慨陈词“我们现在苦,是为将来所有受苦的人不苦,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到成都籍红岩英烈丁地平豪迈宣言“为了我们贫苦农民自己有地种,我甘当人民的牛”;从红军进驻邛崃分田分地、千余农民争先参军,到成都解放后首要抢修都江堰、不误农田生产,“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始终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回首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艰辛历程,抢险救援的“分秒必争”、安置群众的“百日攻坚”、重建振兴的“千日奋战”,无不体现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史为鉴,接续奋斗,就是要滋养“但愿苍生俱保暖”的为民初心,坚定“人民是真正英雄”的人民立场,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书写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壮美华章。
汲取拼搏奋进、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牺牲”二字,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惧风险、迎难而上的鲜明品格;“斗争”二字,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于挫折后毅然奋起的胜利密码。回望成都党史,成都各级党组织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团结全市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都党组织不惧国民党反动派“二·一六”惨案、抢米事件等白色恐怖,屡仆屡起,坚持不懈重建、恢复和发展。倒在革命胜利黎明前的36位十二桥烈士,践行着共产党人“用血来播种,用生命来播种,用斗争来播种”的牺牲奉献,80年前《新华日报》发表的《感谢四川人民》社论,见证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成都各界共赴国难、救亡图存的无坚不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都克服天险修筑“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世界修路史上的奇迹”成昆铁路,获得毛泽东、党中央题词贺电。回首过去,成都始终砥砺艰苦奋斗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姿态,书写时代奋斗答卷。以史为鉴,接续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共产党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优良传统,传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以实干、拼搏、奉献的胆略气魄,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汲取创新创造、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党历来重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守正创新时强调,“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一个“敢”字,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成都党史就是一部创新创造、敢为人先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成都涌现出一批改革创新典型,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新中国第一个推销产品的广告,在全国率先进行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生产资料产品商品化的改革尝试,被《人民日报》赞评“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在创新求变的时代潮流中,成都诞生全国第一家民间股份制银行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第一个农家乐徐家大院、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鹤鸣村等众多“全国第一”,先后被列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贡献了“成都智慧”“成都经验”。以史为鉴,接续奋斗,就是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无畏精神、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之力、有“敢为天下先”的决心魄力,敏锐识变、应变、求变,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