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客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曾是根深蒂固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流动加速化,这一传统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北京一位卧床老人家属的经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给突发感冒的老人治疗,家人辗转多家医院却收效甚微,最终通过专业的上门养老服务才解决问题。
这个看似普通的案例,却深刻折射出老龄化社会的痛点——专业养老服务的结构性缺失。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1亿,每年新增老年人口超过千万,但与之匹配的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却严重不足。当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尚在探索阶段,养老服务师这一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为破解养老困局提供了创新思路。
这一新兴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复合型”定位。与传统的养老护理员不同,现代养老服务师需要具备健康评估、方案制定、照护实施、质量监督等全流程服务能力,同时掌握医疗、心理、家政等多领域专业知识。有从业者表示,当代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助浴、剪指甲等基础服务,而是涵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养老服务师要扮演的,是一个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养老全科医生”角色。
这一职业的兴起,反映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正在经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型升级。过去,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聚焦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今,随着老年人口结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服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不同养老模式、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对服务的期待各不相同。这种变化推动着养老服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在此背景下,养老服务师的核心价值得以凸显:他们能够基于专业评估,为每位老人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养老方案,真正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服务。
然而,要让这一新兴职业真正成为老年人的“希望之光”,仍需突破多重发展瓶颈。首先面临的是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养老服务师要求从业者具备医疗、护理、心理等多学科知识储备,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亟须加快建立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等模式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是职业社会认同度问题。长期以来,养老服务相关职业普遍存在“三低”现象——收入水平低、社会地位低、年轻人从业意愿低。要改变这一现状,既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薪酬待遇,也需要加强社会价值引导,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份职业的专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养老服务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策层面的系统性支持。可以考虑将基础评估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切实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的可控性;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智能化辅助工具,提高服务效率。
养老服务不仅关乎个体晚年生活质量,更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要让养老服务师真正惠及老年人的生活,还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实践、社会价值认同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只有当专业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社会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