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抓7天的中药花了好几千元,价格合理吗?”据报道,来自陕西的刘女士在备孕期间为调理身体去一家中医馆就诊,医生开具了药方,“7天一个疗程,费用8000余元,医保报销了1000余元。”无独有偶,今年3月,伊女士因内分泌失调就诊,医生开具的14天剂量的中药调理方,总费用达2300元。伊女士质疑:“现在的药材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市场价格?”
随着中医药消费持续升温,相关行业的部分乱象致使患者陷入“买不起、信不过、买不到”等困境,“不够好”“不够省”等是中医药零售行业发展的显著痛点。部分中药材药效差距大,患者难以辨别;一些中药材价格虚高,部分零售渠道加价数倍。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社会中,其价值愈发凸显,备受人们关注与青睐。从日常的养生保健,到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医药都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医药行业正被诸多乱象所笼罩,侵蚀着行业健康发展,也让广大患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中医药行业的乱象,可谓是多方面且触目惊心。在药材源头,部分药农为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中药材的质量大打折扣,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甚至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在流通环节,市场秩序混乱不堪。一些不法商家为牟取暴利,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现象屡见不鲜。用普通产地的药材冒充道地药材,将炮制不合格的药材混入优质药材中售卖。
价格乱象同样突出,中药材价格波动频繁。一方面,受到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变化、市场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部分药材价格大幅上涨;另一方面,一些不良商家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得中药价格居高不下。
中医药行业乱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诸多漏洞。监管部门的执法力量不足,难以对庞大的中医药市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在一些偏远地区,监管部门对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利益的驱使是导致乱象的重要因素。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不择手段地进行违规操作。在中药材市场,一些商家看到某些名贵药材价格高昂,便通过造假、掺假等手段牟取暴利,全然不顾患者健康和行业声誉。
行业标准的缺失,也是乱象丛生的关键原因之一。中医药行业在药材种植、炮制、质量检测等方面,缺乏统一、明确、严格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标准差异较大,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选择。在药材炮制环节,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导致药材的药效差异巨大,影响治疗效果。
面对这些乱象,整治工作刻不容缓,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确保监管工作覆盖中医药行业的各个环节。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从业者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企业和个人进行曝光和惩戒。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在购买中药材和接受中医药服务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药店,仔细查看产品的质量认证、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遇到价格异常、质量可疑的产品,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同时,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对中医药产品的辨别能力,减少上当受骗。
上一篇:乌兰民族风情绽放河湟文化大集
下一篇:河北卢龙:发展设施农业促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