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翻开王宁的《吾家吾国》,十位白发苍苍的“90后”“00后”迎面走来——他们不是网红,不是明星,从让卫星精准翱翔的陆元九,到敦煌图案守护者常沙娜;从沙漠里种出“绿毯”的任继周,到指挥棒划破时代沉寂的郑小瑛。他们的故事没有宏大说教,只有朴素的信念:不负家国,不负此生。
书中藏着太多“没想到”。没想到航天巨匠王永志年少梦想竟是当农学家,抗美援朝的烽火让他毅然转学飞机设计,最终将神舟飞船送上苍穹;没想到语言学家陆俭明在北大教书60余年,耄耋之年仍坚持手写教案,只因“汉字是民族的根,要扎进孩子心里”;没想到导弹专家栾恩杰提出‘三个保证’方针时,正面临技术封锁与资金短缺的双重夹击,却硬是让嫦娥一号腾空而起。这些“没想到”背后,是同一颗初心:当个人理想撞上时代需要,他们选择把生命嵌进国家的齿轮。
家国情怀在书中化作可触的日常。陆元九在美国被阻挠归国时,只平静道出:“我是中国人”——这是刻进骨血的身份认同;汪品先年逾八旬仍深潜南海勘探,笑称“海洋地质学家的浪漫在惊涛骇浪里”;草业科学家任继周将毕生积蓄捐设奖学金,自己穿着洗白的旧衬衫授课,他说:“让年轻人站在我的肩上,才是真传承。”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用一辈子践行的诺言。
当下年轻人常陷迷惘:考研还是就业?坚守还是转行?《吾家吾国》给出另一种解题思路。王永志在人生岔路口选择“国家最缺什么,我就学什么”;血液学专家王振义72岁自学制作PPT,只因“想更清楚传递医学发现”。他们的选择未必顺应潮流,却始终锚定国家需求。所谓“功勋”,不过是把时代责任背在肩上,一步一步踏出足迹。
王宁着意用生活化场景替代英雄叙事。她陪郑小瑛回到堆满乐谱的琴房,听她笑谈年轻时因“太较真”被乐团抱怨的往事;记录常沙娜摩挲父亲常书鸿的敦煌手稿时,眼中闪烁的泪光。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我们看到传奇人物也曾是困惑少年,只是把家国放在心尖,才熬过风雨,长成栋梁。
合上书本,陆元九那句“老老实实做人”的叮嘱犹在耳畔。这些老人用一生证明: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是生命最辽阔的活法。他们像一盏盏长明灯,照见个体与家国最深的羁绊——吾身虽老,吾志犹在;吾家虽小,吾国即根。
□杨成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