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能在火星样品取回任务上抢占先机”
创始人
2025-07-01 22:30:49
0

转自:中国科学报

六月底的北京,蝉鸣不绝,暑气逼人。一个星期五的午后,当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位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办公室时,尼古丁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位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正埋首于案前,指间还燃着一支即将吸尽的香烟。

6月19日,侯增谦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学》期刊发文,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蓝图。这项计划于2028年发射、2031年实现样品返回的探测任务,有望创造人类首次从火星带回样本的历史性突破。

“这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关键一步。”侯增谦掐灭烟,向记者介绍道。目前,该任务攻关进度如何?将采取哪些手段探寻生命目标?应对首个火星取样中的潜在挑战?同时担任国家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的侯增谦就此回应了《中国科学报》的专访。

迈向“双轮驱动”新纪元

《中国科学报》:天问三号任务将于2028年发射,此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与世界见面有何深意?

侯增谦:这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关键一步。过去,我国深空探测任务主要是工程驱动,就像“搂草打兔子”,首先实现探测能力和工程突破,然后再谈解决科学问题。现在,天问三号正处于从过去的工程驱动,向工程和科学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时期。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已经展现了我们的工程技术能力。下一步,我们的火星探测想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实现什么样的科学目标?又如何去实现?我们希望与国际社会分享这些议题,展示中国科学探索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请就天问三号任务做个介绍。

侯增谦:天问三号任务预计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2031年前后实现不少于500克火星样品返回。探测器发射后需要飞行七八个月到达火星,在火星工作约一年后返回地球,整个过程需要三年多时间。我们希望能在火星样品取回任务上抢占先机,给中国科学家和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火星的重大机遇。

《中国科学报》:天问三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什么?

侯增谦:我们确立了三个主要科学目标:一是寻找火星潜在的生命迹象,包括生命标志物、化石、古菌等;二是研究火星的宜居性演化,如火星水、大气、海洋的演变;三是了解火星地质结构及其演化历程,包括火壳、火幔和火核从表面构造到内部结构的演化历史等等。

这三个主要科学目标相互关联,生命的起源需要宜居环境,生命繁衍与环境会协同演进,宜居性演变和地质构造又密切相关。围绕这三个目标,还设有九个研究主题,涉及生命元素、环境、地质等多个方面,以增进对太阳系内这颗类地行星的了解。

《中国科学报》:这些目标将如何实现?

侯增谦:我们设计了覆盖三大科学主题的“全链条探测策略”,特别是针对火星潜在生命遗迹,包括了四大关键研究模块——采哪里、选哪些、怎么采、如何用。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以期解开火星是否曾存在生命的未解之谜。

“三管齐下”,构建取样“中国方案”

《中国科学报》:天问三号将如何取样?与国际上同类任务相比有何特色?

侯增谦:工程总体初步设计了三种取样方式:表土铲取;深层钻探;及无人机辅助抓取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样品的多样性与科学价值。天问三号不会携带火星车,我们将使用无人机在着陆点附近数百米进行远距离采样,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探测器着陆带来的潜在污染。

同时,通过两米深钻取样在国际上也将是首次。此前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在杰泽罗陨石坑开展沿途钻孔采样,取样深度约5毫米,只能获取浅表层样品。“毅力号”仅负责观测采样,将样品返回地球则需要未来后续任务的支撑。而中国天问三号将一次实现采样与返回。

《中国科学报》:污染控制有何重要性?将如何解决相关挑战?

侯增谦:行星保护是深空探测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污染防控是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前向污染——即探测器对火星的污染,还是后向污染——即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时可能造成的污染,都是我们必须严格控制的。

中国作为第一个实施火星取样返回的国家,将严格遵循空间研究委员会的行星保护政策(以下简称COSPAR政策),保护火星环境不受地球物质的污染,防控火星潜在生命对地球生物圈的污染,避免样品“假阳性”,力求样品“高保真”,确保获得真实可靠的科学成果。

天问三号任务将构建从火星表面采集、密封、转运直至返回地球后分析的全流程样品原始性保真链条。同时,我们也将筹建一个具有高级防护能力的火星样品实验室,设置超洁净区和生物安全区,对返回样品进行严格的消杀、解封、处理和生物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报》:任务将如何通过着陆区选址推动科学目标的实现?

侯增谦:着陆区的选址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科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已从最初80多个预选着陆区逐步缩减到目前的19个,到2026年底将最终确定3个作为工程发射的候选着陆区。

着陆区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约束和科学因素。受工程约束,着陆区需要在北纬17度到30度之间选择。从科学上来说,着陆区要选择最有可能有生命繁衍和保存生命痕迹的地方。

《中国科学报》:任务科学团队如何推演一个理想的着陆区?

侯增谦:这如同在地球上找矿,我们首先要研究,形成一个大矿需要什么条件,发育在什么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如何储运与富集,成矿流体如何迁移与汇聚,金属物质如何储集与沉淀。在此基础上,建立成矿理论与成矿模型,然后,按照理论认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成矿预测,进行“大海捞针”。

在火星上寻找适宜生命存在的着陆区,同样首先需要研究生命诞生、繁衍与保存的条件,建立潜在生命描述模型和预测模型。火星生命是液态水、大气、适宜温度、磁场、内部构造等多圈层多要素耦合的结果,理想着陆点的应满足宜居性和适宜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

比如,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火星40亿~35亿年前的沉积建造,因为按现在的认知,这个时期的火星不仅有磁场,而且有大量的水活动,地质记录显示存在温暖湿润气候环境,持续时间为几十万到数百万年,覆盖潜在生命诞生和繁衍所需的时间。然后,我们“以水追源”,利用卫星图像和高光谱数据,查明火星表层曾经发育的水系和水体,识别含水矿物和蚀变矿物,追踪水活动或热液活动的空间,并通过水/岩反应的矿物记录,分析生命起源条件和繁衍水体类型,进一步确定潜在生命遗迹的保存载体。按照潜在生命预测模型,提取火星生命起源、繁衍与保存的各类标志,通过综合评价和系统对比,最终圈定潜在生命的高概率地区。

全链条开放筑太空“丝路”

《中国科学报》:国际同行对这篇文章有何看法?

侯增谦:国际评审专家认为,这篇前瞻性文章非常引人入胜,系统阐述了中国火星样本返回任务的总体规划和科学目标,为国际科学界理解天问三号任务规划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全景视角。

《中国科学报》:天问三号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侯增谦:中国在天问三号任务上采取全流程、全链条的开放合作态度。从科学目标的凝练、载荷研究与搭载,再到返回样品的联合研究,我们都全面对外开放。我们希望通过行星探测工程,搭建全球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平台,共同推动全人类共同的科学探索事业。

比如,在科学目标制定方面,我们曾在合肥举办国际会议,邀请国际专家参与论证。在载荷搭载方面,我们也对外发布国际公告,征集其他国家搭载载荷。样品返回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也会向国际科学家开放。

《中国科学报》:目前,任务攻关处于什么进度?

侯增谦:天问三号任务分几个不同的工程系统,多数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已基本完成,部分攻关仍在进行。探测器等系统研制分为试样、初样和正样,目前试样已经开始研制。科学任务团队正在利用各种火星观测数据,开展示范性和试验性研究,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陆区选址工作。同时,为了确保实现首要科学目标,正在加紧进行以火星生命探寻为核心的全链条研究。

《中国科学报》:开展深空探测与自由探索有何不同?

侯增谦:行星探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集体作战,靠一个人一个团队是完不成的,属于典型的有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任务目标与时间节点非常明确,需要限时完成,这跟自由探索研究有很大不同。相对来说,自由探索需要比较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时间安排。

《中国科学报》:担任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以来,你的工作节奏有变化吗?

侯增谦:任务更繁重了,节奏肯定比过去更快了,晚上差不多1点前没有睡过觉,一天休息五六个小时吧。因为我兼任着国家深地科技重大专项副总师的工作,同时还在做一些地球科学研究工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生世...   世界无烟日的由来  烟草在全球盛行已有200多年,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
上半年电影票房增长22.91%... 7月1日,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2025年上半年电影票房达292.31亿元,观影人次为6.41亿,同比...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生世... 世界无烟日手抄报图片1世界无烟日手抄报图片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新规施行 强化... 7月1日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信披办法》)正式施行,新规明确了上市公司行业经营...
刚刚,花呗官宣冠名“苏超”无锡...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刚刚花呗发文官宣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