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晨熙
从7月1日起,药品追溯全面进入“码时代”,定点医药机构销售药品需要扫追溯码才可进行医保结算。通过扫码可查验药品真伪,追查药品流通信息,打击倒卖药品、盗刷医保卡等欺诈骗保行为。
近年来,一些人通过“医保取现”“高价回收”等手段诱导参保人倒卖医保药品。这种通过医保报销渠道获取的药品,经非法转手后再次进入市场销售的,就是医保“回流药”。
何为药品追溯码?
在药品包装盒的显著位置上,印刷着一串20位数字,通常由数字、字母、符号组成,标识有“药品追溯码”字样。作为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药品追溯码是每一盒药品从生产出厂时就被赋予的唯一身份标签。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
药品追溯码在哪里能查到?
购药者可以手机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在其中的“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版块,通过扫描药盒上的药品追溯码,获取详细的药品生产、流通、销售信息。
购药者还可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医保服务,找到“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后,可通过扫描药品包装盒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进行查询,也可手动输入药盒上的追溯码进行查询。
查询后会出现何种结果?
记者从国家医疗保障局了解到,消费者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查询医保药品追溯码的结果大致分为三种:未查询到该产品销售信息,查询到1次医保药品/耗材销售信息,查询到多次销售信息。
如果显示“未查询到产品销售信息”,建议等两天再扫码,如还未出现,说明售出机构未扫描该盒药品上的追溯码,可向售出机构或有关部门反映。
如果查询到仅有1次销售信息,且药品确为本人购买的,说明该药品合法合规。如果药品非本人购买,说明该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极有可能为“回流药”“串换药”或假药,消费者可举报并向售出机构索赔。
如果查询到有2次及以上的销售信息,说明该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极有可能为“回流药”“串换药”或假药,消费者可举报并向售出机构索赔。
国家医保局提醒购药者,一旦发现自己买到了回流药,一定要坚决索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