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蔡华丽 实习生 华雨萱)在昆明翠湖畔的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联大校区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吸引许多人前来“打卡”。
7月1日,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发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在该馆专职讲解员王齐的带领下,近40万网友在线“解锁”西南联大的故事。
直播现场。云南师范大学/供图王齐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1938年,三校经长沙辗转,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次转移共有三条路线,其中最艰苦的是从长沙徒步到昆明。王齐介绍,在闻一多、曾昭抡、李继侗、袁复礼等教授的带领下,近300名师生选择徒步前往昆明。在战火夹缝中,这批西南联大师生边走边研究沿途风土人情、地质条件,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同时,他们还抽空向地方百姓宣传爱国思想,甚至还成立了临时话剧团,通过演出唤醒民众。最后,他们历时68天,跋涉1600多公里,于1938年4月28日抵达昆明。
自此,西南联大师生开始了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教育救国、读书报国”之路。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三校各自北归复校前,先后有约8000人在西南联大就读。他们中有许多人以“为国家、为民族”为学习动力,也用所学知识为国家贡献力量。
直播现场。云南师范大学/供图在直播中,王齐分享了一组数据:西南联大师生中,走出了175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杰出人才从西南联大走出,为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贡献了巨大力量,也让西南联大成为后人敬仰的教育丰碑和精神高地。
西南联大之所以成为值得所有人铭记的“传奇”,不仅仅是因为它大师云集,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教育成果璀璨夺目。在直播中,王齐特别向观众介绍了西南联大旧址的一块纪念碑。这块碑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镌刻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共计834人。王齐说,实际统计西南联大先后共有1100多名学子从军报国,他们中有17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联大学子用青春之躯唱响了“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的烽火弦歌。
结合西南联大旧址的西南联大旧教室、“一二·一”运动标志广场等地标,王齐向观众讲述了西南联大师生艰苦中办学和追求爱国民主的故事。
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介绍,西南联大博物馆馆藏收藏物证超过万余份、相关书籍及档案资料近万份。为办好博物馆这个大学校,充分发挥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西南联大博物馆尝试将西南联大的故事从博物馆带进校园、渗入课堂。举办了“西南联大爱国精神主题宣讲团”进校园、“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分课堂、“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并面向社会免费开设《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线上课程。
“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四个字为校训,它承载着西南联大人在困境中坚守学术追求与爱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如今,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坚守着‘刚毅坚卓’的校训,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云南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李红英说。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老师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