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日前,在上海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和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的共同推进下,区内一家因违法排放废气被处罚的企业,成功在上海环交所平台购买了上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2,用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这也是上海市首单采用购买Ⅱ类碳普惠减排量替代生态修复的交易。
该案源于2024年底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公益诉讼履职中,发现某企业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在检察机关监督支持下,青浦区生态环境局与涉事企业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后,企业需承担16万余元环境修复费用。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专业评估,企业最终通过上海碳排放交易平台购买Ⅰ类、Ⅱ类碳普惠减排量共计2372吨,包括光伏发电、纯电动乘用车减排场景项目,并在上海碳普惠管理平台实现减排量注销,以履行替代修复责任。据介绍,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有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分布式光伏发电、滨海盐沼湿地修复5类场景,Ⅱ类聚焦居民用电和电动车两大领域。本次交易的Ⅱ类减排量便源自上海市碳普惠体系。经专业测算,纯电动乘用车每行驶1公里可减少28—85克二氧化碳排放,居民通过支付宝绿色出行积分即可参与减排量兑换。据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介绍,近年来,该院通过持续深化“双碳”领域司法创新,已累计引导企业认购3133吨核证碳汇,相关案例多次入选全国及市级典型案例。通过建立《公益诉讼碳交易替代性修复办案指引》、引入环境能源交易所专家智库、构建跨省域低碳公益诉讼协同机制等举措,逐步形成覆盖国际自愿减排量、国家核证减排量及地方碳普惠减排量的多元化修复体系,并在涉水、大气、林木等不同环境损害类型案件中实现精准化碳汇认购。青浦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这起案件突破了传统“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碳普惠机制通过“个人低碳行为积累+企业认购转化”的创新路径,打造了“公益诉讼+碳交易”的实践样本,构建了环境修复的“量化闭环”,让环境修复跳出了传统手段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