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杨 李萍)近日,“翻开《读者》,同寻两岸文化根脉”主题宣介活动在甘肃进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频率中华之声的重点新闻评论栏目——《两岸开讲》,特邀请北京联合大学朱松岭教授,深入解读“以‘阅读’为桥梁,海峡两岸如何搭建一个更立体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
2010年8月,《读者》杂志获准在台湾地区公开发行,成为第一本正式登岛的大陆期刊,并于2011年1月1日在宝岛台湾正式发行,从此开启了两岸出版交流的新篇章。如今,《读者》杂志的读者早已遍布宝岛,涵盖老中青三代。
“《读者》对于老一辈而言,它唤起了久违的文化记忆,勾连起了乡愁和根脉;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读者》传递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和厚重。”朱松岭说,《读者》这本杂志之所以能够在台湾生根发芽,靠的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那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共鸣。
“翻开《读者》,同寻两岸文化根脉”主题宣介活动中,读者出版集团力邀台湾作家、媒体人和读者共同探访敦煌莫高窟、草圣故里瓜州、嘉峪关关城、张掖丹霞等地,进行文化采风;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还举行了“敦煌风雅 丝路文心”——《读者》两岸阅读分享会,两岸文化学者接力朗读“敦煌守护故事”。
“这一次两岸学者共读敦煌守护故事,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温情对话,更是一种文明记忆的唤醒。”朱松岭说,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到伏羲大典的钟鼓器鸣,从张掖丹霞的峰谷到嘉峪关的禅思,台湾嘉宾亲身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恢宏与厚重,这种沉浸式、体验式、对话式的文化交流模式,具有润心化人的力量。
获准在台湾地区公开发行15年以来,《读者》以其独特的情感温度、人文厚度和精神深度,在无声之处搭起了一座阅读之桥,为两岸民众的情感交流、文化交融注入了别样的意义。
朱松岭说,这些年,张晓风、刘墉、王文华等台湾作家长期亮相读者杂志,他们的文字情感细腻,思想深远,不仅深受大陆读者的喜爱,而且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灵距离。
“今天我们回望《读者》杂志台湾版的15年,看到的不是一本杂志的发行,而是一次文化信仰的坚守,是两岸心灵契合的缩影。”朱松岭说,未来的日子里,《读者》仍将是那盏不熄的灯,照亮两岸文化同行之路。阅读无声,但是却能穿越海峡;文化无形,但是却能凝聚人心,这也正是《读者》15年来带给两岸最别样最动人的意义。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