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等待故事自己睁开眼
创始人
2025-07-01 17:07:24
0

转自:扬子晚报

《长命》是“文学隐士”刘亮程荣获茅盾文学奖后第一部长篇小说,首发于《收获》,单行本将由译林出版社8月出版。在6月29日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刘亮程坦言,这个故事在他心里躺了十年。

“一个故事,你从获得它开始,其实要给它一个生长期。我想故事在等写作者,等写作者有能力去搬动它,也等写作者在内心养育出能够承载这部故事的地老天荒的情感”。在他写完《捎话》和《本巴》之后,他觉得这个故事突然在“内心中睁开了眼”,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便将它写了出来。

实习生 叶怀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这本书是我的天命之作。”分享会一开始,刘亮程就讲述了他写作这本书的缘起与经过。

《长命》的故事从1873年讲起,到2010年为止,时间跨度长达130多年,串起几代人的历史。小说以兽医郭长命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以通灵者魏姑和主人公两人视角为叙述线,展现出当代西部乡土社会复杂而深刻的生存图景,折射出现代性冲击下乡土文明自身的混沌与坚守。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刘亮程在自己居住的村庄听来的。十多年前,他意外发现这座已经半空的村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很快就决定从乌鲁木齐搬去那里生活与写作。

“我住在村庄里,我爱人经常出去拍抖音,村里的妇女会和她讲故事。我爱人把听来的有趣故事讲给我听,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说,村里几年前发洪水时祖坟被冲,从一口棺材中冲出一本家谱。他们看完家谱才知道他们家族在130多年前被灭过族,只有一个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逃了出来,一路从口外逃难到新疆落户,然后用了一百多年时间繁衍成一个家族。”

这个故事,让刘亮程感到震惊。这是一个家族被灭又兴旺的故事,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但当时他50岁,感觉还“拿不动”这个故事,于是就让它在内心里躺着。直到写了两部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还写了两部散文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和《大地上的家乡》之后,“突然觉得这个故事在我内心中睁开了眼睛”。

在刘亮程看来,这个世界从不缺少故事,“我们一出生就在故事中,那些老人闲来无事,口中都是一个一个故事”。而没有睁开眼睛的故事都在遗忘中、沉睡中。对于写作者来说,他需要用自己的灵性把一个必然会消失在尘埃中的故事唤醒,救活。

刘亮程对写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家族兴旺史并没有多少耐心和兴趣。所以,这本小说里就有了通灵者魏姑。刘亮程说,是她让这个故事睁开了眼睛。

在他所在的村庄,经常会有通灵者出现,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现实,那个已经消失的,但时时会传来某种动静的现实,那叫‘过去现实’”。而通过魏姑这个人物,“过去现实”与真实现实同时呈现在他的文字里,刘亮程认为,唯有如此,这个百年故事才真正“立”了起来。

《长命》的故事就这样被刘亮程养活了,“会走了,从头走到尾”。而这个时候,刘亮程也到了60岁。

刘亮程在小说里“要建立的是人与祖先、与神灵、与万物共存的世界”,“我写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万物,它是简单人的世界,人睁开眼睛的时候一棵树在前面,一只鸟在树上叫,树上有天空,树的影子里面有我们看不见的祖先。”

小说开头就是韩连生的溺水身亡与魏姑能够联通阴阳两界的设定,也为整部小说打下了游走于生/死、现实/历史的基调。在这部小说里,人们每天都在面对生生死死:祖先回到我的生活里去,或者我去寻找祖先。在这样的世界里面,有天、有地、有人、有过去的亡魂。

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战玉冰认为,小说《长命》中人与鬼相互纠缠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生死相伴相随、相互依存的世界观(或者说生死观)。这种“生死观”的书写可谓无处不在,比如其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赵木匠早就提前为全村一整代人(包括他自己)预备好了做棺材的木料,在院子里摞成一垛。生与死的界限在这里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在菜籽沟的家里,刘亮程远远地能从窗户看到山坡上一处坟头,“一开始看还觉得挺膈应,但看多了以后觉得如此近、如此温暖,还在一棵树下,照着阳光,也沐浴着月光”。在村子里,他看到最多的是死亡,“每天能看到虫子在死亡,从春天开始死到秋天,我就知道它们在死给我看,要不然它们为什么死在我眼前?”而“经历过万千生命的生与死,再看人的生死应该看淡,那么多生命在你眼前死死生生,你只是其中之一,猫、狗、虫,我们各活各的,你活成猫,我活成人,你活成狗,我活成人,但是活完之后,到生命终结的时候,死亡连接着大地万物,而不是生。生在分别万物,只有死亡在连接万物,这样的连接多么温暖厚实,在人的终处有万物,在万物和人的终处又有万物的生生不息。”

在菜籽沟村创立的木垒书院里,刘亮程经常给孩子讲死掉的虫子,看看一只虫怎么死的,“最后和人一样是挣扎,一只最小的虫子死亡特征和人是一样的,最终是不动了,你看多了以后就会受到教育,当一只虫子突然从草里飞出来,带着年轻的翅膀在扇动、在叫,你也会得到鼓舞。”

生与死的教育,生与死的连接,人与万物在大环境中的共生共死,最后是如何连接成大地生命,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刘亮程的作品中。

《长命》的原型故事里讲到了家谱,刘亮程将它写到小说里,成为一条重要线索——家谱,很多故事都围绕着家谱展开。

刘亮程在二十年前陪同母亲第一次去老家,看到自己家的家谱,写在一块大白布上,“我一下子就看懂了,最先一个刘姓祖先是四百年前从山西到了甘肃酒泉金塔县山下村,然后祖先开始划成两个叉,有了两个儿子,儿子再生儿子,一直到下面人名越来越多。看完家谱一下子懂了,祖先原来就是根,整个呈现的是大树的根系,所有祖先回到地下,过上几年这棵树会落叶子,就有一个人落到地下成为祖先。”

“当我看到我们家四百年前的先祖躺在家谱上的时候,我瞬间就知道我祖上有四百年命脉,某一个瞬间我来到世上,这口气肯定是祖先留给我的,再往后是我的子孙,我的子孙也会延之久远。中国人建立的文化生命体系是连骨及筋,顶天立地,只要我们在文化体系中就知道我们的命有多长,只要我们还能认那个祖先,我们在祖先那里有千岁,只要我们心中怀有子孙,我们子孙就有万岁,我们只是连接祖先与子孙的环节,以我们短短的百年连接起祖先和子孙的千万年,这叫长命。”刘亮程说。

从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到长篇小说《虚土》《凿空》《捎话》《本巴》,刘亮程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长命》依然延续的是刘亮程式的语言,简洁利落,暗藏气象。

他的文字里很少用到比喻。刘亮程认为,我们语言系统是一个比喻系统,杜甫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必须接触自然界的花与鸟,才能把内心当中如鸟惊叫般的离别之情表达出来,而如果不接触鸟能否表达,我们能否把自己从比喻系统当中解放出来?“比喻不可靠,那些真实的事物就在身边。假如语言如水般能穿过事物,能够表达出来,这是最好的,当然还有更好的语言,就是如诗穿过万物般的语言,还有如神降临般的语言,那是跨越千年能够穿透时光的语言。”

刘亮程还喜欢用句号。“我记得写《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候非常自信,年轻气盛,我希望每一句都可以穷尽一个事物,所以每一句都是句号,下一句必定是别有洞天的。”他笑称,“我的每一句都希望从这件事物的尽头开始去写,在所有语言的尽头去说出你要说的那一句话,任何事、任何物、任何叙述,都推到尽头去写,此事别人已写过千遍,该我写时话早已被说尽,在别人说尽的语言尽头再说出你的半句话,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写作”。

校对 王丽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智飞生物再获一项发明专利证书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智飞生物7月1日晚间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北京智飞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安徽智...
俄国防部:坠毁战机为苏-34 ... 当地时间7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确认,一架苏-34战斗机在下诺夫哥罗德州结束训练飞行任务准备降落时,起...
提高警惕!蛋糕店老板轻信熟客投... 转自:荔枝新闻 【提高警惕!#蛋糕店老板轻信熟客投资被骗...
广州南沙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 6月30日,中国·广州·南沙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会上,总投资近70亿元的21个产业项目现场集...
上纬新材明起停牌 控股股东筹划...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日讯上纬新材(688585.SH)今晚发布关于控股股东筹划控制权变更的停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