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文学报好书榜:夏日阅读,浮游明亮世界
创始人
2025-07-01 16:55:34
0

转自:上观新闻

虚构

《各自沉默》

[挪威] 约恩·福瑟/著

李澍波、邹雯燕/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约恩·福瑟的剧作语言极简而富有张力,此书收录的三个故事都是首次译介到中文。《夜晚唱着歌》中是失意的作家和想离开却犹豫多年的妻子;《冬》是出差的男子遇见一位意兴阑珊的陌生女子;《睡》里面有两对命运全然不同的伴侣画像。约恩·福瑟对时代的洞见如此透彻,同时又如此隐忍,他不会直面矛盾冲突的画面,常常将语言推至疲惫时刻、崩溃之前便停下,让后续情节与情绪,交给读者自行感受。剧作语言往往考验读者的耐心,但只要有坐下倾听,阅读的过程就如碎雪纷纷扬扬,再抬头时,世界已被雪改变了颜色。

《鲍姆加特纳》

[美] 保罗·奥斯特/著

陈正宇/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保罗·奥斯特的告别之作,用一种坦然、克制的写作交出了关于“当衰老与孤独不可避免地降临,人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的答案。在挚爱的妻子去世后,年迈的学者鲍姆加特纳展开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壮游——坦诚地凝视必然的结局,在旧时文字与旧物的指引下,穿梭于回忆与现实的迷宫,重新寻找与他人的联结。奥斯特放弃了自己擅长的炫技,用返璞归真的方式挖掘了青春、爱情、身份、家族移民史、社会变迁的议题,以记忆和故事的力量对抗虚无,展现了“没有与他人的联系,就没有生活”的人生哲学。它是一份关于生命、时间和爱的永恒沉思,也是奥斯特寄给读者的一封温暖的告别信。

《常俗派》

渡澜/著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次阅读渡澜,还是短篇小说集《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当时就被这位99年出生的蒙古族作家的灵气感染到。《常俗派》是她首部长篇小说,依然是一个有灵的世界。“出于一种消磨时间的心态,我步入常俗。对生活的这种心不在焉成为一种可怕的力量,一切离奇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接踵而来。”在这样的境遇下,作家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单元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我”与死去舅舅的十二次相遇。就如评论家杨庆祥曾评价渡澜的作品大抵可被称为“变形记”,且是更贴近奥维德而非卡夫卡气质的。这一定程度也挑战着我们的阅读常识。在她的笔下,自然似乎是最高的存在,人和物可以互融,更不要说那不明界限的生与死。她的小说想象力是自由驰骋的,她所书写的世界炽烈而沉静、温柔而暴力。

《在家》

[德] 尤迪特·海尔曼/著

史竞舟/译

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家”的对面是“离家”,小说伊始描述的也是年轻的“我”因为得到一个工作机会而能够离家,然而很快笔锋一转至几十年后,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我”并未离家,但内心却一直无序流动着对未曾达至的远方与生活的向往。“家”或许可以替换成“归属地”,小说的本质是人对于自我安放与归属的永恒寻找,此在让人总想逃离,但彼在似乎也并不那么美好。正如“我”对离家越来越远、由陆地进入一片海洋的女儿安的感受——“我一直在随波逐流,或许安也是”,人是漂流的一叶小舟,时刻寻求着自己的坐标。

《四十个房间》

[美] 奥尔加·格鲁辛/著

戚悦/译

后浪·花城出版社

从本质上讲,这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格鲁辛根据四十个房间分为四十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记述了她从童年到成年再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女性在人生重要节点的选择上如何一步步被裹挟着丧失了自我和梦想的悲剧。女主角考德威尔夫人说,灵魂有许多房间,这四十个房间也许就是她命中注定要穿越的荒漠。但她穿越荒漠,却没能抵达真实的自我,而是以成年的妥协告终。格鲁辛讲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故事,也描摹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也因此,恰如其言,任何活到三十岁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小说讲述的故事产生共鸣。

非虚构

《云朵的道路》

格非/著

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看小说家解读小说名著,总是能读到特别之处。在这本书中,格非从解读《包法利夫人》《伊凡·伊里奇之死》《左传》等文学名著入手,结合自身经验和阅读随想,思索当下时代的困惑。他写“道路”,他说,乡村道路的这种模糊性、随机性和任意性,所象征的是生存本身的无规定性。而人的命运,便是这种无规定性的产物。他也写现代人的安全感,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活得那么累?是因为我们把“确定性”看得太重。在“文科无用论”的当下,他强调文学的作用,他说,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并不提供现成的知识,也不提供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真知” 或“真理”。真正优秀的文学文本,总是不断从“时趋”的暗面出发,通过语言的中介,将自己和读者,重新带回到“问题”和 “根基”面前,进而思考生存的目的、意义与可能性。而这一点正好与前不久在网上流行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教授的一篇毕业致辞《像我们这样想不开的人哪》相映照,所以,大抵阅读与文学,是在包容着我们这些想不开的人。

《弃夫潜逃》

[美] 马钊/著

孔祥文/译

万镜·上海教育出版社

近期上映的电影《酱园弄》让上世纪40年代轰动上海的案件和身处底层的女性命运重新走入当代观众视野。《弃夫潜逃》一书聚焦的是同样年份的北平社会,在战乱和经济崩溃之下,许多家庭妇女开始尝试自救,摆脱传统制约下的婚姻关系。作者从档案馆梳理了几百份婚姻官司记录,从中寻找那些普通妇女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试图理解她们的抉择,讲述她们的故事。幸存至今的档案,让沉默的历史提供了这样一些女性身影,一群有别于鲁迅笔下“娜拉出走”的女性形象,她们甚至可以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形成互读。

《你好,陌生人》

项飚 等/著

中信出版社集团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陌生化”的困境,逐渐失去对身边人和事的感受力,戒备、好奇和关怀都日益稀薄。人类学家项飚以“如何看见陌生人”的话题为切入点,通过与画家刘小东、“没药花园”主理人何袜皮、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社区营造实践者刘悦来和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的对话,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如何看待“他者”,如何摆脱对周边环境和人物的漠视,走出“陌生化”,在与陌生人的相处中学习观察、想象、自省和交流,重拾对身边人的好奇、感知和理解,看见附近,看见自己,也看见社会,从而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行动出发点。

《女医生的诞生》

[美] 奥利维娅·坎贝尔/著

戚译引/译

译林出版社

女医生如何诞生?在历史长河中,尽管没有被冠以专业的称谓,但女性早已提供了医疗服务,她们是草药师、兼任治疗师的祭司、智者、巫医等等,本书聚焦的则是近代以来女医生的真正诞生。作者以专业的调查研究为方法,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再现了伊丽莎白·布莱克韦尔、伊丽莎白·加勒特、索菲娅·杰克斯-布莱克三位开创者如何艰难走上专业道路的故事。无疑,这是生动的女性故事,人物的弧光映衬在书页的每一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性别叙事和科学专业之外,它关涉的是人如何与自己的内心、与外部的世界搏斗。

《太阳的阴影》

[波]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著

毛蕊/译

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卡普希钦斯基感叹,非洲仍被当作客体。也因为这一醒悟,他就像一切优秀的人类学家那样竭力跳出西方文化思维的窠臼,转而以自己为方法、以共情为舟、具身地挑明了“非洲”看似怪异无解的现状背后极为合理的逻辑。诚如英国作家杰夫·戴尔所言,卡普希钦斯基笔下的非洲,恐怖与荒诞的闹剧交替上演,但他在诙谐地描摹这些场景时,却始终没有忽略非洲人民的尊严感。某种意义上也因此,这本书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非洲图景,以至于深入了解非洲的读者都不禁赞叹:“非洲就是卡普希钦斯基在《太阳的阴影》中所描绘的样子。”

原标题:《7月文学报好书榜:夏日阅读,浮游明亮世界》

栏目主编:陆梅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凌俊 傅小平 何晶 郑周明 袁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万华化学回购进展:已斥资4.4...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2日发布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进展公告,披露了公司回...
上海凯宝股东新乡市凯谊商贸有限... 7月1日,上海凯宝公告,股东新乡市凯谊商贸有限公司计划在2025年7月23日至2025年10月22日...
紫光国芯微电子回购进展:已斥资... 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日发布了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披露了...
龙迅股份股东赛富合元拟减持15... 7月1日,龙迅股份公告,股东赛富合元计划在2025年7月24日至2025年10月23日期间,通过大宗...
餐食上新,坐高铁品美食两不误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7月1日,2025年全国铁路暑运启动。记者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