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此言,道出了为政者应有的精神追求。反观当下,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仍有少数干部沉湎于觥筹交错、吃喝应酬之中,荒废了从政为民的根本,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失去了励精求治的斗志。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八项规定精神之际,当倡导以读书调研代替吃喝应酬,方能真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为政之道。
吃喝应酬之弊,历史明鉴昭然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初经济凋敝,君臣上下节俭,终成文景之治。而西汉末年,“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多畜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钟鸣鼎食,奢侈无度,终致王朝倾覆。司马迁尖锐地指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吃喝无度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沦丧,更是政治衰败的先兆。
宋代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警示:“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酒桌之上结成的所谓“友谊”,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吃喝盛行则治道必乱,朋党成群、祸乱丛生也会接踵而至。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从历史镜鉴中走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把杜绝吃喝之弊当作执政兴国的红线加以警示。
读书调研之用,治道根基所在
《孟子·离娄下》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王阳明《传习录》也云:“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志的陶冶;党员干部要多读党性淬炼之书、执政兴邦之书;多思国家大势、民间疾苦,让这样的读书求治之风代替奢靡吃喝之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能快速提升、执政风气就会干净清爽、思想作风才能始终保持清醒与坚定。
调研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只有深入基层调研,才能了解群众真正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明代张居正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正因其“一条鞭法”等政策皆源于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察,而非书房中的空想。因此,在读书求治之余,也要鼓励党员干部多去基层、多去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展开“四不两直”调研,不看盆景、不搞花架子,将问题意识带入调研实际,将读书调研所得用于解决群众的真问题、难问题,何愁天下不治。
践行八项规定精神,重在固本培元
八项规定第一条便要求“改进调查研究”,第八条明确“厉行勤俭节约”。这些规定不仅是对不正之风的纠偏,更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回归。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有云:“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各级党员干部应当以此自勉,在诱惑面前保持定力,“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把担当、责任和使命牢记心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党员干部带头节俭不是做给谁看,或用形式上的节俭掩盖内心的奢华之想;真正的节俭,要在物质上舍去浮华铺张,要用读书充实心灵,要以调研代替应酬。《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班超“投笔从戎”前已是“涉猎书传”,正是深厚的学识储备,使其能在西域建功立业。今日的各级党员干部亦当如此,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而非靠酒量交际谋取私利。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至今振聋发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各级干部应当时刻铭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书卷代替酒杯,用脚步丈量民情,真正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吴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