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求实药社)
6月30日,信达生物宣布成功举办健康中国2030肿瘤科技创新高峰论坛暨研发日活动,全面展示公司在下一代免疫治疗(IO)与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双重升级"战略,分享具有全球潜力的管线临床进展和数据解读。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博士表示,该公司开启全球创新新篇章,以新一代“IO+ADC”双重引擎,解锁肿瘤治疗新未来。公司在2025年ASCO会议上共发布8项口头报告。到2030年,其目标将至少5款创新管线推进至全球多中心3期注册研究,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高质量、更可及的创新疗法。
信达生物围绕肿瘤治疗当前未被满足的核心挑战——如肿瘤异质性、免疫冷肿瘤、耐药机制与毒性限制——构建了新一代创新管线。
2030年至少5个管线产品推进全球MRCT临床3期阶段
据新闻稿介绍,信达生物肿瘤研发管线遵循系统化、分阶段的"IO+ADC联合治疗"策略,逐步攻克肿瘤异质性与免疫逃逸挑战,分三步走:
新一代IO + 化疗
重新定义免疫治疗基石
新一代IO + 单抗ADC/双抗ADC
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和更全面的治疗线数
新一代IO + 双载荷ADC(dpADC)
释放IO与ADC协同治疗潜力
目前,信达生物肿瘤管线已拥有10+款全球布局的下一代创新分子,并在中国、澳洲、美国多地积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
向2030年目标迈进:五款临床管线进入全球临床III期研究
部分候选产品包括:
IBI343
创新型定点偶联TOPO1i CLDN18.2 ADC,在后线胃癌与胰腺癌中观察到了显著的生存获益
IBI363
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下一代IO创新疗法,突破免疫治疗局限
IBI3009
创新型DLL3 ADC,与罗氏合作开发
IBI3003
三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靶向BCMA/GPRC5D/CD3),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IBI3001
靶向EGFR/B7H3的双抗ADC,协同覆盖多个高潜适应症
IBI3020
已进入临床的CEACAM5双载荷ADC
IBI363:新一代免疫疗法,突破IO治疗局限
IBI363为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差异化双功能分子设计,充分发挥IL-2价值,扬长避短,显著激活T细胞功能并扩增肿瘤特异性T细胞(TSTs)。最新临床数据支持其实现"双免疫激活"的作用机理,展现出强劲、持久的免疫拖尾效应,有望突破IO治疗局限,解锁临床广泛应用潜力:
免疫耐药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
显著提高的肿瘤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期,提示免疫激活效力;1.5mg剂量组中位生存期(mOS)达17.5个月,3mg剂量组12个月OS率超70%,且疗效不依赖PD-L1表达
末线结直肠癌
单药mOS为16.1个月;与贝伐珠单抗联合疗法随访时间9.4个月发生OS事件仅17.8%
免疫耐药黑色素瘤亚型(黏膜/肢端型)
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达2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14个月,中位OS14.7个月。
IBI363已获得中国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两项突破性疗法认定、美国FDA两项快速通道资格(FTD)。目前,IBI363已启动治疗IO初治黑色素瘤的关键临床研究,并准备陆续开出免疫经治肺鳞癌和三线MSS肠癌两项注册临床,并拓展至一线瘤种治疗及其他实体瘤领域的临床PoC验证。
信达生物新一代ADC管线快速推进,部分重点产品包括:
IBI343(CLDN18.2 ADC)
在胰腺癌中展现长期生存获益(二线胰腺癌mOS达12.1个月)
IBI3001(EGFR/B7H3 ADC)
双靶点协同覆盖多个高潜适应症
IBI3020(CEACAM5 dpADC)
针对耐药肿瘤设计,高效低毒
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差异化连接子与载荷ADC技术平台,将协同免疫治疗的潜力,助力更广泛、更深入的癌症适应症覆盖。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