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烈士陵园坐落在重庆市北碚区双柏路516号。“街道门牌号特意使用与张自忠殉国日期相同的数字。”北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谢霞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与日寇搏杀后壮烈殉国。
张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2009年,张自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今年清明节,北碚区在张自忠烈士陵园举行“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梅花山小学师生及干部群众代表等近300人参加,少先队员深情讲述《尽忠报国的张将军》、朗诵《将军不死》诗歌致敬英魂。
张自忠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张自忠烈士陵园大门到纪念馆距离为49米,代表了张自忠殉国时49岁。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始于山东临清,1911年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31年,张自忠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1933年,他参加长城抗战,任喜峰口第29军前线总指挥,打退了日寇,守住了阵地。
全国抗战爆发后,张自忠先后任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等职。1938年3月,日寇进犯台儿庄,张自忠率第59军急行军增援台儿庄作战,为整个战役胜利赢得了时间。
1940年5月,日寇发起枣宜会战。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的张自忠毅然决定东渡襄河,重创日寇。血战数日,他和剩余兵力1500余人被日寇5000余人团团包围。5月16日,张自忠力战不退,最后身中数弹,又被敌军猛刺,壮烈牺牲。
“张自忠在北平沦陷时,因与日寇交涉、周旋被误解为‘汉奸’。他带着一腔正气,以身殉国。”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国壮认为,张自忠作为集团军将领,原本无必要近身肉搏、血战敌寇,但是他身先士卒、为国捐躯,有以死明志的原因,更有感化、激励国人奋起反抗、共御外侮的精神内涵和民族大义。
1937年9月15日,张自忠在山东给部属的信中写道:“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
1939年夏,张自忠从前线到重庆述职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他日血流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荩有忠诚之意,忱为真诚之意——记者注)
1940年5月,张自忠率军渡河作战前以亲笔书信动员全军:“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1940年5月6日晚,他在写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信中说:“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弥留之际,张自忠留下最后一句话:“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
张自忠的舍生取义确实激励了当时和后世的国人。当时,奉命驰援的38师组织数百名官兵组成敢死队,不顾一切地抢回了张自忠的遗体。十万军民在长江岸边恸迎灵柩,国民政府在重庆为其举行国葬。
1940年8月6日,延安《新中华报》发表《悼张自忠将军》的社论,称赞张自忠“抗战之功极大,今并以身殉国,将其最后一滴血,献给了抗战,既成功又成仁,的确配称为炎黄的优秀子孙,模范的民族革命军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8月15日下午,延安各界代表千余人为张自忠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词。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建有“张自忠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光大证券:持续看好风电整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