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充电宝新规”为何被乘客骂上天?
创始人
2025-07-01 08:22:22
0

当成筐充电宝成为垃圾。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民航业

01

最近,全网突然开启了一场关于“充电宝税”的大讨论。

起因是上周,民航总局发布新规: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这个规定落地之快,让很多乘客压根没反应过来。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对这场“充电宝猎巫运动”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发起投诉。

网友向民航局局长信箱投诉

有网友指出,这次爆炸的罗马仕充电宝本身就是通过3C认证的,“3C的都能炸,结果把没3C的全禁了,这合理吗?”

关于3C强制认证的时间问题,也成了网友吐槽的焦点。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自2023年8月1日起开始对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等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3C认证),根据规定,2024年8月1日后,未获得3C认证的产品将不得生产、销售或进口。 

对此,不乏网友质疑称,“既然2023年8月才开始3C强制认证,2024年8月以后才不让生产销售,那在这之前生产的怎么办?”

该网友还提到:“就算3C标准更严格,为什么要把商家的问题转嫁给消费者?这是我选的生产批次吗?”

更有人提出了充电宝“国际标准”方面的疑问:“很多外国充电宝只有CE认证,那老外来中国是不是也得交一次充电宝税?还是护照能特别关照?”

但事实上,从民航局政策来看,这次“充电宝新规针对的就是境内航班。

于是更有人吐槽:“难道飞机飞国内的就怕自燃,飞国外的就不怕了?这是什么逻辑?”

也有人干脆嘲讽:“不去管3C的漏洞,专门管倒霉的使用者,省事多了。”

还有网友分享亲身经历:“我回中国没影响,但回首尔就不行了,只有3C充电宝能过安检,我带的国外充电宝要当场绞杀。国外没有3C,这特产只能回国买。”

最后,有网友直接把这个现象总结为“变相拉动消费”:“其实可以直说,欢迎来中国买3C充电宝,不仅国人得买,外国人也得买,这经济不就上来了吗?”

为了确认乘客携带充电宝在国内、国际航线的执行标准,我问了国内华北某机场的一位负责人,他直言:“关于国际航线,各地机场规定的确不完全相同。一般国际不执行新规,还按原先标准,但也没统一文件,未来会不会临时通知也不好说。”

这句话,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网友觉得这个规定既仓促又混乱。

一个光速上马的民航新规让无数充电宝一夜之间变成“机场弃儿”,争议还在继续,吐槽也远未结束。

02

很多人对这次“充电宝猎巫运动”气愤不已,认为是莫名其妙的安全恐慌。

但如果往前翻翻民航历史,你会发现,锂电池这东西真的是航空界的“未爆弹”。

过去几年里,全球民航客机上和锂电池相关的事故正在加速发生。

最典型的是,韩国方面曾公开表示,备用充电宝可能是釜山航空客机起火的原因。

今年1月,一架从中国大陆飞往香港的香港航空航班,也因为头顶行李舱里充电宝起火,被迫紧急降落。

还有一份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统计:2023年,全球每两周就有三起锂电池过热或起火事故,而2018年才平均每周不到一起。

换句话说,飞一次短途航班,舱里就可能埋着几百个高风险电池,而且这些电池品牌和生产批次鱼龙混杂。

因此,民航局出台充电宝登机新规也不是完全没依据。

就在今年6月,罗马仕和安克创新因为“过热甚至燃烧风险”,先后宣布召回了超过120万块充电宝,这是国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动电源召回潮。

从监管角度看,这些召回正是新规的直接导火索。

今年6月,在民航局召开的一场安全会议上,一位外航从业者和我说:“这次会有184家外航参加,一位负责人和他反复强调一件事:宁可挨骂,也不能再出一次大事故。”

不过,和中国民航领域政策的雷厉风行比起来,欧洲对民航的管控就显得温和许多,也给足了市场反应时间。

例如,近期欧洲议会交通委员会最近投票通过了一项修正案:禁止航空公司对7公斤以下的行李收费。

这项规定,虽然引起航空公司强烈反对,但在投票后,还要经过各国政府谈判,最后才能生效。

有航空业内人士调侃:“在欧盟,一项民航领域禁令从提议到落地,往往要走一两年,大家有充分时间消化、调整。”

而这次国内机场的充电宝新规,从官宣到执行仅仅不到一个星期。

这种政策“闪电落地”,或许是政策制定者低估了人们的“手机电量焦虑”。

就像当年共享充电宝刚出来时,王思聪曾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

结果王思聪没吃翔,倒是全国人民都离不开这东西了。

今天你走进机场,几乎排队值机的人都在低头刷手机,哪怕航班延误4小时,大家最先担心的也不是晚点,而是我手机电量还有30%,是不是得先抢个插座?

锂电池的安全风险+全民手机电量焦虑正面硬刚,就催生了这个史上最严的“3C封杀令”吐槽大会。

毕竟这份严厉的安全感落到乘客身上,就成了“消费焦虑”加“强制支出”。

03

6月28日新规生效那天,国内机场安检口几乎成了临时充电宝收容所。

多家媒体发布的现场图片显示,行李筐里面躺着几十、上百块各色各样的充电宝:白色、黑色、粉色,看起来干干净净,外壳上印着“快充”、“PD 10000mAh”,但是只要没有3C认证,全都逃不掉“当场击毙”。

但很快,这些被拦截的充电宝,就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集体“复活”了。

昨天,我随手一搜,跳出一大堆带着奇怪标题的商品:

“机场查收的,不能带上飞机的,功能都是正常的。”

“品牌款式颜色随机发货,不挑不选,不接受指定某一个。”

价格普遍在15—30元之间,和原价比,几乎跌成白菜价。

有媒体追问这些二手平台的充电宝卖家“东西安全吗?是不是召回批次?”。

卖家有的只用一句话回复:“正常使用,没问题。”或以“正规渠道回收”敷衍,甚至拒绝透露来源。

有人调侃:“一边是机场丢弃潮,一边是闲鱼回流潮,这就是民航新规的中国式内循环。”

更离谱的是,还有一条灰色产业链开始悄悄滋生:“3C认证贴纸”生意。

据上观新闻报道,在闲鱼上,找到一个标价25元的“3C充电宝贴纸”,浏览量已经接近2000人,有40多人“想要”。

商品详情里写得很直接:“过关专用,用过都说好。”

这是另一种“伪装成合规”的方式,有人把它当救命稻草,有人把它当生意经。

只要你愿意花钱买张贴纸,理论上就能把老充电宝“洗白”,顺利登机。

当然,这么做本身就是违法,一旦被查,处罚同样不轻。

总之,充电宝原本是手机时代最不起眼的配件,如今却成了航空安全、消费焦虑和灰色生意的交汇点。

回头看这场突如其来的政策,有人说它是安全无可指摘的必要手段,也有人说它是割韭菜式的懒人解决方案。

但不管站在哪一边,这件事都提醒了我们:当一项新规来得太快,远比它来得太严更让人措手不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央企红利50ETF(56070... 7月1日,截止午间收盘,央企红利50ETF(560700)涨0.38%,报1.048元,成交额966...
沪深300ETF鹏华(1596... 7月1日,截止午间收盘,沪深300ETF鹏华(159673)涨0.00%,报1.063元,成交额35...
国证2000ETF指数基金(1... 7月1日,截止午间收盘,国证2000ETF指数基金(159521)跌0.29%,报1.041元,成交...
俄方称已控制卢甘斯克全境,乌军... 当地时间6月30日,卢甘斯克地区领导人帕谢奇尼克表示,俄军已控制卢甘斯克全境。 俄军继续打击乌补给设...
旅游ETF(562510)跌0... 7月1日,截止午间收盘,旅游ETF(562510)跌0.59%,报0.678元,成交额166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