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风华录丨许映龙:我最想知道台风往哪里走
创始人
2025-07-01 08:17:24
0

许映龙,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高级工程师。致力于台风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技术研究和流程规范改进,为我国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出突出贡献。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最想知道台风往哪里走。”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说。

他将自己定义为“追风者”,追的是大自然最具威力且对我国影响巨大的天气系统——台风。

以少年的热情追风

电脑屏幕上花花绿绿的监测产品图像,在外人看来似一团乱麻且高深莫测,而许映龙的工作就是从“乱麻”中辨别台风,提前判断哪个台风会影响我国、什么时候影响我国、在什么地点登陆、风力有多强、影响有多大……

在台风形成的初期对其路径、强度等进行预报,是极大的挑战。为此,无数个白天、黑夜,许映龙执着坚守,耐心地寻觅研判台风的蛛丝马迹。

“天气预报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全,这首先是一种责任。要敬畏生命和自然。”许映龙说。

2023年,我国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准确率比日本和美国分别高7.5%和8.8%,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值仅为62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逐步由跟跑到并跑。”许映龙说,“几代气象工作者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觉得我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专注做好一件事,坚持下去,做精做细。”这是许映龙投入台风预报工作的感悟。

1990年7月,许映龙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还没来得及回云南老家一趟,就坐着火车北上,入职中央气象台,开始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踏入中央气象台时,难掩激动的心情和暗下决心的那一刻。

1991年夏季,淮河发大水。时任国家气象局(现为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打电话给值班室,询问淮河涨了多少水。刚参加工作的许映龙接了这个电话,他有点答不上来。年轻的他意识到,做预报不仅要了解降水,也需要了解水情。

后来,他进入短期预报科工作,开始和台风预报打交道。许映龙说,“琢磨台风、预报台风特别有意思。”因为这份热爱,他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了35年,并且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台风。“在中国,我们是最关心台风、最懂台风的人了,但是我心里总觉得还有没搞明白的地方,我一直心存敬畏和好奇。”许映龙说。

30多年来,许映龙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卫星云图,从中识别涡旋、台风眼区、螺旋雨带、云区,看对流如何发展,日复一日,就这样不断加深着对台风认知。每次台风过程结束,许映龙都会进行细致的比对复盘和技术总结。

同事张玲这样评价许映龙:“他本身就是一本台风‘活字典’。哪个同事需要关于台风的资料,一问许映龙,他一定会有。”

运用科技又不依赖科技

许映龙刚参加工作,是从手工画天气图开始的。他将关键的天气要素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呈现出来,分析副热带高压带等天气系统的位置,推测天气的演变:是晴好天气,还是降水天气?如果是降水天气,降水区在哪里?

那时候,想看到卫星云图可没那么简单。在中国气象局南楼7层,有一个专门的暗房,许映龙去那里取洗好的卫星云图照片。

后来,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快速发展,对台风及其带来的风雨监测能力随之提升,也给了许映龙更多的预报依据和信心。

通过卫星监测,许映龙得以更仔细地观察台风云系的特征及变化,不只是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海上观测站等观测利器的丰富,也提供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为分析预报台风打下了基础。

台风监测预报实现了由主观定性经验为主到客观定量分析预报的巨大跨越,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资料和方法?许映龙不断学习、潜心钻研,持续升级自己的“最强大脑”。

许映龙认为,科技是基础,但是也不要完全被数值预报模式所左右。他反复分析:数值预报模式和AI大模型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和哪个历史台风相似?和历史上的哪个环流场相似?相似中的不同是什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许老师做的预报,背后一定有超越模式的资料积累和思考,一定在提升预报的准确度极限,努力降低误差。”同行如此评价。

科研攻关为提升预报准确率注入了新的活力。许映龙带领团队发展了基于风云气象卫星的台风客观强度估计及大风反演方法,提高了风云气象卫星的定量应用能力;研发了基于集合预报的台风路径订正方法,极大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水平……

“目前AI技术主要的短板是它没有涉及物理约束,预报结果和精度还不是非常理想。考虑影响台风路径或者强度的物理约束,再结合专家的主观分析,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许映龙说。

只有更快更准才能跑赢台风

在我国,平均每年会有7个台风在沿海地区登陆。“只有亲身经历过台风的人,才能明白台风的威力。实际上台风是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许映龙说。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南部沿海登陆。台风过后,许映龙到现场开展灾情调研。当他看到倾倒的房屋、沉没的渔船、折断的大树时,再次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台风预报。

台风预报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压力可想而知。“没有一次预报是简单的。”许映龙如此形容。他最关注的是台风靠近我们国家的时候,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危险和灾害。

2014年7月18日,天刚蒙蒙亮,台风“威马逊”即将登陆海南。在登陆菲律宾之前,它是超强台风;而进入南海以后,“威马逊”有所减弱。随着“威马逊”距离我国陆地越来越近,需要马上准确判断它登陆时的强度,而判断变化多端的“威马逊”有一定难度。

各国的数值预报模式有分歧,比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值模式判断“威马逊”强度较弱。也有专家认为,“威马逊”有可能在登陆前快速加强,强度超过历史上登陆海南的所有台风。

预报不确定性较强、模式有分歧,是气象工作者最需要严阵以待、仔细分析的时候。此时距“威马逊”登陆不足10个小时——正是抗击台风、部署防灾工作的黄金时刻。

如果预报“威马逊”将快速加强,就需要启动最高级别的预警和应急响应,转移大量人口。受台风影响的每一个人,都在等着这次至关重要的预报。

这一难题交到了许映龙的手上。经过与团队紧张的分析与研判,当天一早,团队做出了重要预报:“威马逊”将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附近沿海登陆,而且登陆强度将达到台风的最高等级!“威马逊”将有可能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海南的最强台风。

预报结论做出之后,中国气象局立即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一级应急响应。根据台风半径测算,翁田镇方圆25公里是高危地区——包括11个镇场2015个自然村,人口密集,必须迅速转移群众。

群众安危重于泰山!10时28分,海南省委、省政府根据预报结论做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立即转移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所有瓦房、危房内的群众!台风登陆前3个多小时,翁田镇安全转移群众超过18万人。15时30分,“威马逊”登陆翁田镇。风雨横扫,电线杆倾倒……据事后统计,登陆点附近1.7万多间瓦房倒塌,2.3万多间瓦房屋顶被掀。

“在这次跑赢台风的生死大转移中,我们取得了胜利。那一刻,我为自己准确的分析判断而自豪,也为自己是一名气象工作者而自豪。”许映龙说。

(作者:徐嫩羽 责任编辑:张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洛阳机场指挥9架航班紧急备降 转自:河南商报 #洛阳机场单日备降破纪录# 【#洛阳机场...
麦格米特:受多种因素影响股价未...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近期AI硬件行业迎来估值的整体性上调,市场对AI硬件方向长期普遍看好。贵司作为...
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 7月1日消息,公告数据显示,华泰柏瑞基金旗下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华泰柏瑞中证港股...
青岛故事|栾翠菊和她的“时光”... 转自:河南商报 #修表匠四十余年的修表故事#【青岛故事|...
A500ETF指数(51202... 7月1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指数(512020)跌0.29%,报1.021元,成交额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