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吴拯 摄记者 吴建勋 徐斌姬
“在这里,看得见乡愁,放得下理想!”6月28日上午,在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第二期“村招”洽谈会上,年仅29岁的窑里村乡村CEO(乡村职业经理人)黄彬彬分享自己的创业感悟。
台上,黄彬彬讲得动情;台下,云造型吉祥物“窑里里”引人驻足。被问及“北大硕士为何进村上班”时,她的目光投向“窑里里”:“它让我懂得,乡村与理想可以互为倒影。”这灵感源自村口湖漾——天上的云朵想与漾中的云朵交友,贴近湖面才恍然,那竟是自己的倒影。
如今,21名创客扎根窑里村,800余名“云村民”线上赋能,“窑里不一漾”品牌声名鹊起。黄彬彬和她的团队,用短短两年时间,让这座曾以养猪闻名的古村,在“艺术涟漪”中焕发新生。
“村招”会上,村里又腾出了10幢老屋,吸引一批怀揣创意和梦想的青春主理人竞相入驻。
在窑里,云与漾的童话,不断地激荡出艺术振兴乡村的时代交响。
1 破茧:老屋新生,文化绽放
仲夏,循着“水漾生活、欢乐窑里”的标识踏入窑里村,浓郁的艺术气息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特色建筑与斑斓墙绘相映,湖漾云水相依,白鹭翩跹如诗,“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谁能想象,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蜕变始于一群青年与老屋的深情“对话”。
2023年4月,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黄彬彬带领乡创团队与窑里村达成整村运营合作。这位曾在四川大巴山深处耕耘四载乡创的福建姑娘,走过30多个乡村后,最终被窑里的“水云间”气质打动——“千万工程”雕琢下的古村,河港湖漾交错,百年老宅白墙黛瓦,基础设施完善便利。
然而,“面子”之下“里子”堪忧:青壮年外流致40%老屋空置,村集体经济囿于传统农业,特色匮乏,人气难聚,清波荡漾的湖漾边游人寥寥。
“乡村不缺风景,缺的是让风景‘说话’的能力。”初来乍到的黄彬彬,并未急于挥动“改造斧”,而是将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视角融入田野。她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水乡,叩开一户户家门,用两个月时间收集了近百个承载时光的故事:向往空间的生活艺术馆曾是村民养鸡鸭的巢窠,皮划艇俱乐部的码头是以前村里烧野火饭的地方……
一个走村归来的黄昏,踩着田埂碎金,团队成员聊起城里孩子缺失的乡土记忆,窑里的独特价值骤然点亮:这片被时光封存的乡土,正是都市人渴求的“童年解药”。结合村落非城郊、宜自驾的区位,团队精准锁定亲子家庭客群。
入驻的第25天,“儿童友好艺术村”的定位在暮色中清晰:让孩子释放天性,让成年人拾回童年,让老者重逢乡愁。
目标既定,黄彬彬率团队开启“老房新生”实验。只是在注入奇思妙想前,屋里的爷爷奶奶起初并不理解,觉得这是年轻人的“胡闹”。
压力袭来时,她会在村里找一处水岸边的大树下躺会儿。听流水潺潺、风声簌簌,还有奶奶捣衣的笃笃声,心底便响起林徽因的《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那诗句似清泉淌过心间,让她在草木声息中重蓄前行的力量。
一次次登门,一次次恳谈,终究还是赤诚叩开了老人心门。废弃猪棚、厂房、民居等,经艺术重塑蜕变为窑文化馆、云集艺术空间、时光影院等。青年艺术家唱洪宽将老人口述的老屋故事凝练成散文诗,以墨笔镌刻于斑驳墙垣,让岁月记忆与新生空间在此共鸣。
艺术乡建,不仅让老屋“开花”,更将“花”栽进了村民心田。团队以村民人生经历为灵感办展,以农具为元素开发文创,全民美育课堂上,村民提笔成诗。为期一个月的村诗歌节吸引游客2000多名,收集600余首泥土芬芳的诗行。
79岁村民王爱玲在《我的理想》中低吟:“理想,叩在我心头/刚铺的水泥马路,生机勃勃/前程,阳光,都温柔。”诗句宛如窑里的自白:这位曾“掉队”的老者,正倔强守护文化根脉,在艺术春风里舒展新绿。
2 共振:创意奔涌,青春脉动
“上午在窑里,下午回杭州公司,深夜又返回窑里。”黄彬彬朋友圈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在城乡穿梭的足迹。“我有根,但我流动。”她以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句子自喻,如湖漾里的云朵,既深扎乡土,亦驭风舒展。
这场向村之旅,已从“一个人的星夜兼程”蝶变为“一群人的山海奔赴”。从两年前五四青年节,她携两名小伙伴叩开窑里村门,到如今12人常驻团队,20多个特色业态,800余名乡创“云村民”,古村跃动着青春脉搏。
乡村焕新离不开“年轻血液”,但创业之初团队便遭遇招聘瓶颈:一看项目在村里,加上窑里村彼时鲜有人知、地处偏隅,许多人连面试都不愿前来。
面对引才困境,黄彬彬思路清晰——将窑里的发展路径定位为青年参与、创意赋能。依照“青年吸引青年”的运营逻辑,她发起“艺术乡建·不止概念”青年乡创工作营、“乡村艺穗节”等系列行动,承接教育部、北京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高校实践项目,推出“窑里新村民共创计划”,吸引上千名高校学子和433名艺术家、设计师接力驻村。
中央美院学生马艺粼驻村两月,捧回优秀论文后更成为“花田课堂”主理人;90后油画老师安妮从临时授课到携家定居,工作室落户湖漾畔;艺术家石洪岭驻村开设雕塑艺术馆……系列乡创行动如大浪淘沙,淬炼出真正热爱并扎根村庄的“新窑里人”。
创意引才,人才反哺创意。黄彬彬团队深挖村落“以窑得名”的陶艺基因:设计湖漾浮云IP“窑里里”,谱写诗意栖居村歌《水漾窑里》,更把废弃猪棚改造为窑文化馆陶艺体验空间,装进了云朵栖息地咖啡馆……一度沉寂的古村蜕变为“乡村造梦空间”,在青年跃动的节拍中,不断生长出诗与远方的新维度。
“一个人难运营一个村,在乡村,光靠情怀难以稳定团队。”黄彬彬清醒地将北大课堂的产业理论揉进乡土,锻造出“活动引流—流量变现—品牌增值”的运营闭环。
团队运营总监郑秀峰亮出数据:运营以来,举办文旅活动逾90场,接待研学团队400余批次,累计游客量超20万人次,为村里创造经营性收入累计达300余万元。
数据攀升的背后,是窑里村的艺术魅力,更是黄彬彬团队的全媒体破局之道。他们打造“窑里不一漾”公众号、“我们在窑里村”视频号与抖音号,带村民拍视频,邀乡村博主助力;自主研发“向村行”小程序,打通获客与订单核销闭环。凭借这一套组合拳,窑里村靠口碑传播打开市场。
跑招商、谈合作、拓客源,黄彬彬用一个“忙”字概括当下。但比起初来乍到时的迷茫,如今奔忙里满是收获和惊喜。来自丹麦的乐高、英国的麦琪萝丝等国际知名IP相继落户窑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愿景照进了现实。
驻村两年,黄彬彬团队携手村委会,以“艺术乡建”重塑窑里,使其跻身湖州市首批艺术乡建特色村、浙江省未来乡村和金3A景区村庄,她也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全国乡村文旅带头人”项目资助的青年创客。
3 交响:艺术赋能,共富画卷
“奶奶辛苦啦!”午间,黄彬彬走进村里的邱奶奶面馆。“彬彬,老规矩?馄饨加荷包蛋。”70岁的邱金水熟稔地招呼。
这家烟火小馆,是去年村里第六期青年乡创工作营的“改造标本”。来自清美、国美的12名学生蹲在老灶台前丈量晨光,将灰瓦白墙化作水墨背景,把竹编蒸笼变成艺术装置。重新开业那天,邱奶奶烫了新卷发,在镜头前笑得像个孩子。
艺术点亮乡村肌理,窑里与村民共潮共美。目睹村庄蝶变,本村青年改造祖屋,返乡开起了奶茶店;陶艺工坊内,村里阿姨经培训成了“陶艺人”,教外国游客捏泥坯……
有人气,就有“钱景”。窑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明发感慨,整村运营两年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达228万元,同比增长74%;2024年达到254万元,同比增长11.4%。项目带动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参与运营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
“我们不是‘改造乡村’,而是‘和乡村一起生长’。”黄彬彬将团队与窑里的关系,定义为“命运共同体”。她和村委会突破依赖村集体或政府支付运营费的传统,探索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团队持股51%,村集体持股49%。这种利益共享机制,让乡创超越“面子光鲜”,迈向“里子共生”,农民增收、集体增效、乡村增值,“水漾窑里”的艺创实践结出扎实的共富硕果。
黄彬彬至今无法忘怀那个温情的冬夜:40余名港澳与内地青年来窑里参加活动,大巴司机突遇急事返城,是何明发挨家挨户打电话,不到10分钟凑了10辆私家车,把大家护送回酒店。“这般微小却炽热的情节,驻村两年间数不胜数。”黄彬彬望着窗外的云动情道,“这就是窑里的温度,窑里的生命力,就在‘共创共富’的土壤里生生不息。”
感念村民厚爱,团队加倍努力,让世界看见窑里。如今,窑里声名远播山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与政策教席发起人之一、南非金山大学教授Avril Joffe由衷赞叹,她的学校有众多师生曾到访窑里,见证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如何将青年奇思变为现实。
眼下,窑里更联动周边5个村,组成片区组团,锚定“长三角乡创聚落”新坐标。在黄彬彬眼中,乡村未来蕴藏着无限可能。
刚忙完“村招”,黄彬彬又步履坚定迈向窑里的“新心脏”——由废弃仓库蜕变而来、投资约2000万元的“青在空间”。这座“青年创想梦工场”可容纳百名青年创业生活,装修已近尾声,将于暑假旺季前启用。
步出“青在空间”,黄彬彬习惯性仰望。窑里的云,温柔如初遇般轻漾水中,却已见证无数新章。此刻,手机提示音响起,又有几名青年申请成为“云村民”。她凝望屏幕,风拂过湖岸——天上的云、漾中的云,连同岸边的陶罐、砖墙与村民的笑靥,早已交融一体,成为“乡村与理想互为倒影”的鲜活注脚。
成长日记
1.整村运营签约 2023年4月21日
向村乡创和南浔窑里村,今日整村运营正式签约!
我们这一支决心投入乡村振兴的年轻团队,终于遇见了这个无数次入梦的地方。甘愿徒步万里,睡在青鸟身旁,这颗心就这样悄悄地放在了这处水岸边上!窑里村,我来啦,我们来啦!
2.第一批大学生参与窑里乡创工作营 2023年5月7日
温柔的晚风,轻柔地吹拂窑里村的我们!接下来的一周,12名来自不同高校同学们的创想将在这里交织、汇聚,让窑里平静的湖面,荡漾起新的涟漪!
3.窑里村艺穗节举办 2023年11月11日
2023年艺穗节主题是“向窑里,追云去”!活动期间有点冷,水岸飘着雨,我们追到了满天积雨云,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欢乐与感动,雨衣让窑里变成了彩色,你们的到来让这个村庄又多了一页斑斓的故事。
4.窑里国际乡创营 2024年7月10日
窑里国际乡创营完结,来自南非金山大学的师生在窑里完成了一周的国际交流参访,窑里的云,正飘向世界的天空!
5.获“青牛奖”十强 2024年10月30日
有幸成为“小青牛”,愿我们让点点星光,汇聚成芒,相信暗夜里提灯的人,都在来,或去的路上……
6.村庄运营两周年生日 2025年4月21日
笑容,泪水,牵挂,赶路,相见,分别,思念,欣喜,自豪,担忧……窑里的故事写到今年,各种情感交织浸透在我们每一天的日常里,在嘴边,在脚下,在心上。
7.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 2025年5月4日
获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愿永葆真诚与勇敢,文章气节少年人!8.美国华盛顿州圣马丁大学教授一行到访 2025年5月27日
美国华盛顿州圣马丁大学教授 Lee一行到访。是窑里村的超绝松弛感没错了,在村里走走,能遇见不同国家朋友们来探村!
……
成长观察
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文化创意驱动整村运营的“窑里范式”
在浙江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背景下,窑里村在乡村CEO黄彬彬团队的引领下,构建起“文化挖掘”“品牌打造”“产业融合”“社群共建”四位一体的整村运营模式,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以文化创意驱动乡村振兴的标杆。
首先,文化提炼的内容运营与认同价值重构是窑里村实现创意转化的基石。面对空心化、空间闲置、村产业态凋敝等传统村落困境,黄彬彬团队深挖窑里文化基因,实施创造性转化。这不仅将物质空间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容器,更在保留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唤醒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其次,全域品牌的IP运营与情感价值连接是窑里村实现差异化突围的关键。“儿童友好艺术村”的品牌定位及其符号体系的系统构建,塑造窑里村鲜明的情感品牌和区域形象。从“拼贴诗”美育行动、吉祥物“窑里里”,到村歌《水漾窑里》、热播新乡土影像,多层次情感传播迅速提升窑里知名度,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认同感。
再次,产业融合的业态运营与循环价值拓维是窑里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通过联合村集体成立运营公司,黄彬彬团队成功引入并培育数十个新业态,构建了价值互补的产业生态,兼顾了本土特质和现代时尚消费。创新性的“票根经济”串联起多元消费场景,“向村行”智能平台实现了服务数字化与体验可视化,形成良性乡创价值循环链。
最后,协同创意的组织运营与共生价值扩展是窑里村永葆发展活力的源泉。黄彬彬团队通过组织新村民共创活动,吸引了乡创青年参与,丰富了在地叙事,提升艺术表达,引入国际视野。即将落成的“青在空间”,为窑里搭建起一个共生共创平台,使乡村成为打破城乡壁垒的“情感共同体”与“价值创造体”。最终,通过构建“乡创合伙人”“乡创主理人”和“村民共富人”协同机制,实现价值共生与活力永续。
窑里村的创新实践为浙江乡村振兴提供了亮眼路径,而探索“乡村长效运营机制”需以深入运营应对动态挑战。乡村运营可持续发展需依托在地资源,融合科技与市场驱动,推动多方参与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其中,人才扎根是长效运营基石,“儿童友好艺术村”等品牌IP需以持续创新保持差异化;新消费业态需保障客流与收益分配公平,以增强韧性;同时要调和艺术植入与乡土存续的张力,避免文化传承浮于表面。唯有正视这些结构性制约并提前布局,才能让“窑里范式”从短暂惊艳迈向可持续发展,成为真正具有复制与进化价值的范本。
上一篇:金融助“荔”香飘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