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在日益丰富的“补血”工具助力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密集完成资本补充,为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除特别国债注资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悉数完成外,工商银行永续债、农业银行二级资本债、交通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以下简称“TLAC债券”)近期也顺利发行。这种多工具组合“补血”的实践,体现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越发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趋势特征。
资本补充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直以来都处在较高水平。在息差收窄等外部因素、支持实体经济责任凸显以及国际监管趋严等共同作用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更高要求,补充资本的迫切性有所增强。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打牢基础。
截至目前,基于特别国债发行的注资已全部落地,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通过定向增发高效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及时且充足的资金保障。
“资本补充方式的差异化是这一轮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血’的突出特点。”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这既考虑了各行实际的资本需求,也兼顾了市场承受能力和投资者偏好,实现了精准“补血”。
具体来看,除上述财政部参与的4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定增募资外,永续债、TLAC债券、二级资本债也提供了多元资金。更重要的是,其发行均展现出了不错的市场认可度。
例如,农业银行发行的600亿元二级资本债为今年市场单期规模最大的二级资本债。本期债券设有增发机制,超额增发200亿元全部用于10+5年期品种,增发规模创本年度银行类资本债最高纪录,帮助农业银行在提升资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负债结构。
而工商银行发行的400亿元永续债则创下了同期同类债券最低票面利率纪录,1.97%的票面利率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工商银行信用资质的充分认可,另一方面也显著降低了其资本补充成本。
6月16日,交通银行TLAC债券宣告发行完毕,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依据适用法律和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提升该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据交通银行透露,本次发行吸引将近90家机构参与投资,认购超过630亿元,投资者涵盖银行、基金、证券、保险、外资机构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充分体现了投资者对该行主体资质以及TLAC债券投资价值的认可。
加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资源投入
资本补充的落地将有效促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而造福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9.6%,一季度增加3.56万亿元;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4.3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52万亿元。这都意味着新增资本正积极向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进行有效配置。
银河证券分析师张一纬预计,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将本轮补充的资本金全部用于信贷投放,合计能带来增量信贷4.84万亿元。这些资金预计更多配置战略重点领域和价值突出环节,实现实体经济和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资本实力的增强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助力巨大。以工商银行为例,今年一季度,该行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融资支持力度。贷款投放、债券投资“两投”保持较快增长。境内人民币贷款投放、债券投资合计增加1.85万亿元。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普惠、民营、涉农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随着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提升,该行将把更充足的资金投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资本实力的增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跨境业务布局带来充分底气。例如,中国银行近期宣布,拟使用自有资金向中国银行(欧洲)有限公司增资不超过等值3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5亿元),意在进一步发展全球化业务,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上述银行业内部人士认为,本轮资本补充落地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需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优化资本配置效率,将有限的资本资源优先配置到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加强风险管控;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资本消耗;四是完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平衡好外源融资与内生增长的关系。多措并举之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有望更好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双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