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提出,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福建作为海洋资源大省,率先布局海洋碳汇产业,已取得显著成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碳汇交易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莆田秀屿双壳贝类碳汇项目获国际权威认证,全省海洋碳汇储量约占全国两成。这一系列成就,为福建发展海洋碳汇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我省海洋碳汇经济发展仍面临技术瓶颈突出、市场容量不足、产业协同薄弱、制度供给滞后等多重挑战。亟待构建“技术-市场-产业-制度”四位一体创新体系,将其从“小众生态产品”发展为具有规模效应的“千亿级绿色产业链”,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生态助力共同富裕路径,助力我省在绿色发展新赛道上抢占先机。
聚焦技术攻坚,构建精准核算技术体系。针对海洋碳汇“测不准”的技术性难题,重点建设“三大工程”,推动从粗放估算向精准核算跃升,打造兼具国情适配性与国际认可度的核算体系。一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宁德三都澳、漳江口红树林等核心碳汇区科学部署智能浮标系统,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数据高频采集;依托卫星星座开发多光谱AI解译算法,将红树林碳汇监测误差控制在较低水平;组建无人监测船队定期巡航,填补海域监测盲区,全方位提升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二是推进基因编辑与微生物增汇技术产业化。设立省级专项基金,在厦门组建重点实验室,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海洋生物,增强其固碳效率与抗逆性;联合科研机构筛选高效固氮菌株,建设微生物碳汇示范基地,构建“研发-应用-推广”产业化生态链,从生物层面提升海洋固碳能力。三是实施海洋碳汇数字赋能工程。依托“数字福建”政务云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海洋碳汇“一张图”管理系统,实现信息集中管理与可视化展示;设立省级AI实验室,开发“红树林碳汇动态预测模型”等先进核算工具,将核算周期缩短50%以上;同步发布福建省海洋碳汇监测技术导则,通过规模化采购和国产化替代,大幅度降低单项目认证成本,切实提升海洋碳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着力激活市场,创新海碳价值实现机制。为破解我省海洋碳汇市场“小散弱”的困境,需着力构建“三大市场体系”,实现从“单一现货”到“多元金融”的转变,并强化海洋碳汇产品市场交易规范。一是构建多层次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厦门碳交所红树林碳汇期货合约机制,引入电力企业作为做市商,开发碳汇期权产品,丰富海洋生态修复类产品供给。在沿海重点区域试点碳汇资产证券化,将海洋养殖区未来碳汇收益权打包发行信托产品,拓宽融资渠道。建设省级碳金融数据中心,开发碳资产估值与风险预警模型,建立做市商保证金、交易量考核制度,提升市场流动性,带动海洋碳汇年交易量稳步增长。二是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体系。联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参照《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制定东南沿海海洋碳汇生态补偿协议,统一碳汇量核算标准、补偿价格及支付方式。创新“碳汇保险+再保险”产品,针对台风、赤潮等灾害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海洋碳汇项目运营风险。三是构建国际化合作交流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蓝碳治理,推动建立国际蓝碳联盟,举办国际海洋碳汇高峰论坛,提升国际话语权。争取设立国际蓝碳交易特别示范区,通过税收减免、简化外资准入等政策,力争3~5年内引入10家以上国际碳汇企业,加速我省海洋碳汇经济国际化进程。
深化产业融合,打造“海碳+”新型产业生态。针对海洋碳汇产业“联不动”难题,重点实施“两大协同计划”,推动从“单打独斗”迈向“共生共赢”,形成海洋碳汇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实施新能源与碳汇协同发展计划。建立“风电-碳汇”捆绑机制,修订海上风电管理办法,发布海碳设施技术参数,要求新建项目预留装机容量用于碳汇设施建设,纳入环评“一票否决”。创新“绿电-碳汇”捆绑交易模式,明确电网优先调度绑定电量、溢价直补项目方,支持风电企业跨界成立碳汇子公司降本增效。打造“海洋牧场-风电-碳汇”综合体,构建企业、养殖户、政府基金多方收益共享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融合。二是实施滨海旅游与碳汇价值协同开发计划。构建“碳积分-消费”闭环系统,在滨海红树林公园推行碳积分制,游客参与生态活动可获积分抵扣消费;依托“闽政通”开发“数字碳护照”,以区块链技术记录碳行为,发行碳积分NFT实现跨景区兑换。开发海洋碳汇主题文旅产品,串联宁德三都澳(大黄鱼碳汇养殖)、泉州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碳封存)、厦门鼓浪屿(碳中和岛)等特色区域,打造“福建蓝碳走廊”;建设“蓝碳光影剧场”,门票收入注入碳汇信托基金。建立“旅游-碳汇”反哺机制,对4A级以上景区实施“碳中和准入制”,鼓励游客购买本地碳汇;推行“民宿碳汇合伙人计划”,每间客房配套海藻养殖区,碳汇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业主,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加快制度创新,构建激励相容政策体系。针对制度“跟不上”的问题,重点推进“三大制度”改革,实现从“权属模糊”到“激励相容”的转变。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权方面,在《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增设“海洋碳汇”专章,明确碳汇资产权属,制定产权证颁发细则保障开发者长期收益权;依托“数字福建”搭建区块链电子台账,实现权属登记、变更全流程可追溯。维权方面,明确纠纷仲裁适用条款,构建“行业调解+司法仲裁”协同机制,规范产权纠纷解决路径。护权方面,划定“海洋碳汇生态红线”,对核心区域实施刚性保护;严格执行“占补平衡”制度,要求碳汇占用项目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增汇实现等量补偿,建立“行政处罚+生态赔偿”双追责机制。二是深化“财税-产业”激励机制改革。对高效固碳项目免征海域使用金,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立用地指标奖励机制,按碳汇增量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允许跨区域交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在沿海省级以上开发区划定“碳汇产业专区”,提供供地价格优惠,吸引企业投资布局。三是深化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将碳汇增量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依据地区差异合理设置考核权重,实施差异化考核。
(作者为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本文系“研究阐释2025年省委省政府重点调研课题”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