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初夏,寻访绍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避塘。对于这个建有避塘的湖,当地人俗称其为昂桑湖,因盛产昂刺鱼而得名,它是当年渔民的防浪黑科技。
相传明朝时,绍兴有个石匠,因避浪不及而落水,后被村民救起。他为了报恩,出家当了和尚,发愿要建避塘,造福众人。奈何他筹款十年,未了心愿,最终抑郁而终。当地一位富商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胸脯一拍,“这钱我出!”于是,明朝崇祯年间,这条耗资巨大、用时五年的避塘终于在湖中建成。那长长的避塘,就像延绵的水上长城,规避了滔天的风浪,成了绍兴版的“诺亚方舟”。
置身于沧桑悠远的避塘,我十分震撼。整个避塘全部用条石横向垒砌,石板之间采用类似榫卯的凹凸结构紧密咬合,比如今的乐高积木还稳当和漂亮。长长的六里堤塘,建有五座石桥、一座石亭,它们错落有致,设计科学,雄健粗犷又精工细作。既能避风浪,又能当纤道,堪称明朝多功能的水上高架桥。古石板上还凿有不少缆船用的洞孔,让贸易运输的船只,稳稳地在此停靠躲避,呈现出当年“外湖浪打浪,内湖静悄悄”的奇观。
行走在层层叠叠大块青石堆积的窄窄避塘,仿佛进入水天一色的神奇世界。避塘的两边没有围栏,随时可亲近那奔流的湖水,感受渔舟唱晚的浪漫。这个充满乌篷、黄酒的柔柔水乡,弥漫着水汽、酒气和酱香气的地方,从古到今不缺刚烈之士,从大禹、勾践、陆游、王阳明,到鲁迅、秋瑾、周恩来,培育了众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营造了“红尘避处,心归湖塘”的淡定和坚韧。这里的刚烈,是隐忍的刚烈,是诗性的兼容,是侠义的坚忍,是文化人的坚守,是勇立潮头、浩气留天地的长歌。
绍兴的昂桑湖,在清乾隆《绍兴府志》上曾有记载:“湖在山阴县西北,越人呼黄色无鳞有刺之鱼为昂刺鱼,此湖多出此鱼,故名。”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古镇的河埠头钓鱼的情景,总会钓到硕首、狭身、瘦尾的昂刺鱼,但我总是讨厌它。因为它的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骨刺,若是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会发出昂嗤昂嗤的声音。我在河边赤脚钓鱼,有时会被昂刺鱼刺到脚,严重时还会流血。可是,外婆告诉我,昂刺鱼营养丰富,具有补充蛋白元素和增强体能的高营养价值,是大补的好食材。在外婆手中,可以用昂刺鱼与豆腐、河虾等,一起清蒸或红烧,烹饪出独特的美味佳肴。尤其是菜花黄的季节,那肉质细嫩、香浓鲜美的昂刺鱼汤,总让我回味悠长。
走累了,我想在避塘歇歇脚,便席地而坐,看天阔鸢飞,听湖静鱼戏。倏忽间,远处那疾驰的高铁穿梭而过,近处一群昂刺鱼由湖面下跃起,在空中打了个转后,又扎入湖中,在避塘边惊起一滩波浪,水花四溅,划出一圈圈涟漪,又慢慢地晕散开去,一切又归于平静。
日暮云合,我沿着避塘踏上归途,看着脚下富有沧桑感、长条石筑就的避塘,感受着历史进程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心中激荡不已。
原标题:《晨读 | 曹伟明:避塘,江南的水上长城》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曹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