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或因工作,或因偶然,恰好都与书籍相关。
出于工作需要,我好几天都“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看展、采访、听讲座;因为兴趣,我期待已久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终于回归,第三季上线。
看起来,这似乎不过是以书籍为主题的内容,刚好填充了我最近的时间而已。但是,当一些和书相关的偶遇、体验同一时间袭来时,却意外撬动了内心深处的一些记忆,并扬起感动的浪花。
在北京图博会现场,我看到一位作家分享他最近喜爱的书。我第一次读到这位作家的书是20年前,仍记得他来到我老家最大书店开签售会的盛况,排队许久,好不容易到他面前,年纪尚小的我抱着一摞书激动、结巴地说:“我非常喜欢您的书,谢谢您签名!”
20年后,这位作家佳作频出,名气更响,而我在图博会现场感动的是:他和读者们分享好书的神态和语气,依然质朴、真诚如从前。曾经,这位作家的书与分享影响过我的成长;如今,他依然致力于挖掘喧嚣浮尘中的文学“宝藏”,希望读到好书的孩子们会如彼时的我一样幸运。
随着年纪渐长,生活变数增多,人很容易被一些“不变”的馈赠戳中。从千里之外的小城市到北京,跨越20年的岁月,那位作家对待文学、对待读者不变的诚意,让我这段少时记忆的意义得以清晰显现。
刚刚播出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亦是如此。算法浪潮席卷而来,手机的“刷屏”取代纸张的“翻页”,书籍依然可以是供我们心灵停泊的坚固方舟,会划桨“摆渡”一个个寻觅好书的身影。
我尚能记得2019年年底,点开《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的心情。“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胡歌温柔的声音响起,以“书”为圆心而辐射的人群依次登场。
前两季好评如潮,让无数屏幕外的观众与之共情,第三季继续捕捉流量时代的阅读微光:从述说盲人群体的“但是还有书籍”,到呈现文字工作者在流量时代的生存博弈,从走出书斋和学者一起走向田野,到深入生活叩问写作者书写的理由……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首集《书海逐光》,将镜头对准了盲人世界里的“但是还有书籍”,通过串联起中国盲文出版社、盲文图书馆,以及盲人读者的故事,讲述阅读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与命运。
有网友说,对于视障人群而言,盲文就像陪伴月亮的星星。
中国盲文图书馆的校对员史然热爱读书,也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在纪录片中,透过史然的介绍,观众能感受到盲文校对这件事有多重要,以及挑战有多大。
史然举例,《红楼梦》牵涉到古文,有很多方言、多音多义字,分词连写规则很难。她提到,最大的挑战不是查到确切答案,而是要把自己代入语境中,和当时语言习惯对接上。
史然朗读了一段《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外貌的描写:“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然后感慨了一句“韵文读来特别美”——此时,弹幕都在夸史然的朗读好美。
她在品味心中美好的书中风景,而屏幕外的观众看到的是,她与书构成了更美好的人间风景。
成为校对员后,史然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而且总能在这份别人看来挺枯燥的工作中寻找到一些乐趣。校对盲文就像开启一场“随机冒险”,带领史然穿梭于文学、音乐、科学等截然不同的世界中。
史然希望自己校对的每本书,能都成为盲人走向更广大世界的阶梯,为他们带来更多人生选择。
这份深沉、珍贵的心愿,在片中亮相的何川、周云蓬身上也有体现。
从盲人校对员一路成长为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北京盲人协会主席,何川的经历折射出盲人阅读方式的变迁。“有一具哪也去不了的身体,但是有一颗好像无所不能的灵魂。”最近,在和北大学生交流时,何川希望视障群体以后面对的问题不再是找不到书,而是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在很多书里面自由挑选自己想看的好书,未来也希望通过盲文图书馆让更多的人热爱阅读。
《但是还有书籍》第三季中,当陪伴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多年的导盲犬熊熊出现时,弹幕瞬间都在流泪,说“熊熊晚安”“熊熊这一生辛苦啦,在汪星要快乐幸福”——前段时间,熊熊因病去世了。我在云南大理和北京的周云蓬演出现场,都曾见到过这只可爱的金毛犬。
周云蓬说:“有牵挂证明你还爱生活,你跟生活还有联系。熊熊就是我跟生活的纽带。”
“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在纪录片中,周云蓬分享了《小王子》中的话。
周云蓬觉得,任何感官都是表面的,每个人要用心去考察、观看这个世界,“心强于眼睛”。
当我们谈论读书的时候,我们绝不仅仅是讲述一本书的内容,而是想因此更靠近生活的真相,探索爱的真谛。人生那些真正“值得”的瞬间,心比眼“看”得更清楚。好好读书,好好生活,让我们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航向,同时也学会“看见”别人,为需要守护的生命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