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孙维国
一个好的暑期旅游计划,应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围绕兴趣设计线路,匹配年龄设置内容,科学把控节奏与难度,让孩子成为旅游的主角,而非家长安排下的“配角”
随着暑运火车票开售,暑期旅游预订热潮也同步拉开序幕。在各大在线旅游平台和旅行社,亲子用户主导暑期游市场,亲子游、研学旅游持续升温。
暑假不仅是学习节奏放缓、身心得以放松的好机会,也是亲子陪伴与成长教育的黄金窗口。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研学旅游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热门选择。如何在众多旅游产品中,为孩子制订一份真正有价值的暑假旅游计划,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深入思考。
一份好的旅游计划,应当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延展、课堂之外的深度补充。近年来,研学旅游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在于契合了家长“寓教于行”的教育愿望,也在于其能将抽象知识场景化、体验化,使孩子在真实世界中获得触动和记忆。这正体现了教育的延展性: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进心灵。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看到部分研学旅游产品陷入形式主义,简单将课本中出现的地名“串点成线”,景点走马观花、体验浅尝辄止,孩子虽身处名胜古迹,却难以与知识建立有效连接。这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暑期旅游计划,应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围绕兴趣设计线路,匹配年龄设置内容,科学把控节奏与难度,让孩子成为旅游的主角,而非家长安排下的“配角”。
因此,制定暑期旅游计划,应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与学习进度相结合,精选与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相关的地点和主题,使旅游成为学习成果的“实景复现”。
二是与生活能力相结合,安排适度挑战与实践机会,提升孩子的独立性、协作力和适应力。
三是与情感交流相结合,打造亲子互动空间,让旅游成为家庭情感升温的“催化剂”。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满足于标准化旅游行程,而是希望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专属产品。面对这一趋势,文旅部门和旅游企业应主动转型,从“卖产品”向“做方案”转变,加快供给侧优化。一方面,应推动“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组织更多专家、教师参与旅游设计,开发课程化、系统化、趣味化的研学产品;另一方面,应鼓励景区、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场所发挥教育功能,提供定制讲解、沉浸式体验、互动教学等服务,为亲子家庭提供丰富的“精神补给”。
与此同时,学校与教育部门也应给予更多引导。可以通过假期课程推荐、旅行读本发布、研学成果展示等方式,引导家庭科学设计行程、合理安排时间,让旅行从个体行为上升为全民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协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让孩子们的每一次出行都成为一次精神的远行、素养的提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为孩子打开知识之外的另一扇窗,让孩子在天地之间放飞梦想,在美好旅途中汲取养分。这个暑假,不妨让孩子放慢节奏,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感受成长。
上一篇: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在聊城举行
下一篇:买小家电去海王路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