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郑坤
看点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与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史料根基,重绘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电影的精神版图,通过电影产业变迁折射民族命运。这是一部用光影书写的抗战电影史,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
光影铸史,胶片为证。《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以下简称《光影山河》)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深入考察14年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脉络,探讨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及电影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研究了抗战初期电影生产、大后方艰苦卓绝的抗战电影宣传、根据地的人民电影创作,以及香港和上海两大“孤岛”电影生产、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与伪满时期电影文化入侵等动荡时期的电影发展。通过对战火中中国电影业曲折命运的生动描绘,本书彰显出抗日战争的恢宏画卷,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不仅是对电影史的回顾,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致敬。
透过独特的文化视角,作者深度解析特殊历史语境下的艺术创作。《光影山河》在时间上以“十四年抗战”为框架,从九一八事变延伸至抗战胜利,揭示早期电影如《风云儿女》(1935年)如何通过知识分子觉醒叙事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敲响民族救亡的钟声。在空间上将沦陷区、大后方(重庆/成都)、根据地(延安)、上海及香港“孤岛”五大地域电影生产纳入统一视野,尤其重评沦陷区电影。书中认为,上海沦陷后的电影并非皆属“附逆”,许多作品以伦理题材或历史隐喻(如《木兰从军》)暗藏抗争,形成“苦闷的繁荣”。
《光影山河》一书将散落于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与“孤岛”的影像碎片缀连成史,让胶片显影为一部悲壮而多元的民族抗争史诗。书中以“胶片化武器”为核心隐喻,剖析电影如何双向作用于战争。《八百壮士》直接再现四行仓库保卫战,激发“中国不会亡”的民族气节;《狼山喋血记》借“打狼”呼吁全民抗日,《塞上风云》以民族团结叙事凝聚边疆力量。电影史在此成为一部精神抗战史——镜头是枪,银幕是战场,而观众的热泪与呐喊,则是胜利的号角。
在史料挖掘上,《光影山河》实现了多重突破,还原被遮蔽的历史现场。《光影山河》的学术根基,深植于对多元史料的系统性挖掘与互证,其突破性价值在于照亮了中国抗战电影史中长期存在的“黑洞”。作者团队不仅广泛收集了战时官方审查记录、电影人日记与书信、伪满洲国及汪伪政权的文化政策文件,以及当时中日报刊的原始报道和影评,更通过这些档案文献,生动还原了沦陷区电影人在高压下的复杂生存状态与文化暗战策略。例如,对上海沦陷后电影审查内幕的揭示,清晰地展现了创作者如何在日伪严苛管控的夹缝中,运用历史题材或家庭伦理故事进行隐晦的抗争表达。
尤为珍贵的是本书对影像实物史料的深度运用。书中精选并呈现了140余张珍贵的电影剧照、海报、广告以及放映记录。这些凝固的瞬间——无论是《壮志凌云》中军民同仇敌忾的激昂画面,还是《小玩意》中叶大嫂面对家国破碎时那饱含热泪的特写——绝非简单的插图点缀,而是强有力的历史物证。它们直观地证明了影片在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乃至“孤岛”之间并非完全隔绝,存在着隐秘的流通与传播网络,有力驳斥了以往研究中认为战时电影生产地域封闭的“地域封闭论”。这些图像让尘封的文本记载瞬间鲜活,使读者得以窥见当时观众所见的银幕世界。
为了弥补档案可能存在的空白,作者高度重视口述史料与个人回忆录的价值。通过梳理大量影人的战时流动轨迹、合作网络以及他们在战后面临的复杂经历,这些来自个体的声音,揭示了在民族危亡与强权压迫的双重困境下,电影人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与道德困境,使历史图景呈现出更为复杂、真实且充满张力的肌理。
电影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媒介,更是鼓舞士气的精神武器,是抗战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影山河》一书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电影的梳理,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在抗战时期不屈的精神风貌,以及电影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从内容架构来看,全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聚焦于抗战时期电影发展的不同侧面。开篇“电影的觉醒:从无声到抗战的呐喊”,讲述了无声片的余晖与民族电影在抗战烽火中的转型,为后文抗战电影的全面发展作了铺垫。“镜头下的抗战:故事与现实的交织”则深入探讨了抗战故事片、纪录片以及多样化影像抗战宣传的诞生与发展,展现了电影如何通过故事与现实的交织,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大后方电影、根据地电影、孤岛电影以及沦陷区电影在不同章节被分别阐述。大后方的银幕传奇中,官营电影的崛起与使命、苦干创造奇迹的大后方电影创作,体现了电影在特殊环境下的坚韧发展;根据地人民电影的缘起,展现了电影为人民服务、鼓舞根据地军民士气的独特作用;孤岛的影像记忆,描绘了上海与香港电影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抗争;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以及伪满与华北的电影文化侵略,深刻揭示了侵略者在文化领域的险恶用心以及电影人在压迫下的苦闷与挣扎。
更为前沿的是,作者创造性地引入了“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旧报刊数据库和影评杂志进行了地毯式检索与关联分析,成功“打捞”起众多长期湮没无闻的“黑洞期”影片信息。比如,书中细致考证出1942年上海某电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看似寻常的影片中暗藏的反战台词,以及东北影人如何通过拍摄看似“无害”的乡土题材影片,在日伪文化殖民的框架内进行坚韧的本土文化抵抗实践。这些通过技术手段重新发现的碎片,将沦陷区的电影生产从被简单标签化的“失语地带”,还原为一个充满策略、暗流涌动、极具张力的文化抗争现场,极大地拓展了对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版图的理解。
《光影山河》的作者南京艺术学院秦翼教授与张丹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光影山河》为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抗战电影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本书具有启示作用,它展示了抗战时期电影人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新,如何将电影与时代紧密结合,为当代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下一篇:成都邛崃500千伏变电站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