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鹏)今年上半年,城市副中心在科技创新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研发费用增速、技术合同成交额等多项指标表现突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记者从通州区科委获悉,今年前4个月,全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规模达28.1亿元,同比增长31.8%,增速位居全市第一,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6.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副中心创新主体的快速成长和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25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中小企业53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67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3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605件,共同构筑起副中心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
为加速培育创新主体,副中心多措并举。一方面,启动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第一批受理申报材料47份,同比增长38.25%;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创新伙伴计划,拟将16家企业纳入其中,并通过精准招商落地企业14家,合计注册资本1.07亿元。此外,副中心还修订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及实施细则,以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在医药健康产业领域,副中心同样表现亮眼。通过成立医药健康产业专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教联合体”,副中心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今年一季度,全区医药工业44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31.51亿元,同比增长9.2%;医药商业52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11.2%;医药研发服务业12家规上企业营收1.93亿元,同比增长22.3%。此外,副中心还举办了大运河医学论坛、京津冀创新医学转化与产业促进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技术市场交易活跃是副中心科技创新的另一大亮点。今年1至5月,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7.6亿元,同比增长67.7%。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副中心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征集工作,受理项目16项;同时启动产业孵化平台后补助及建设项目申报,助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在创新要素集聚方面,副中心持续壮大人才队伍,开展2025年度科技创新人才资助项目评审工作,拟立项支持15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45名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此外,副中心还大力支持“全域应用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梳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场景储备项目16项,并通过场景释放吸引多家企业落地。
展望下半年,副中心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重点产业升级。通州区科委将打造“运河红帆·心连新”党建服务品牌,开展“创新大讲堂”“创新会客厅”等活动,构建“党建+科创”融合机制。同时,副中心将聚焦医产协同、食品和种业等领域,抢抓合成生物特色赛道,高标准办好医产协同大会,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能级,为“十百千”产业培育工程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