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杨媛媛
吴仕平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6月25日晚,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暴雨,让这位五金店老板担忧了一整晚。开店8年,他的店面每年都要进水两三次。
“我今早起来就觉得奇怪。”吴仕平笑着说。当天上午,他走出家门,看到家门口已布满积水,心中顿时紧张起来:五金店门面可能又要进水。他匆忙赶到店门口,却让他惊讶不已——店门口竟毫无积水迹象。
其实,他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家五金店位于安顺市火车站立交桥旁。每年汛期,只要遇到暴雨,立交桥下必然出现内涝,积水随后向四周漫溢,涌入周边门面。这样的情况,每年至少发生两次。
5年前,为了阻挡积水,吴仕平在五金店门口修建门槛。起初,门槛高20厘米,但无济于事,后来加高到30厘米,依然无效。最终,他只能听天由命。
火车站立交桥旁,上百家商铺都饱受水淹之苦。
“只是水深不同,有时20厘米,有时深达1米。”佬欧竹签烤肉店老板张女士说。2024年一场暴雨,她的烧烤店积水超过1米,店内菜品、冰箱全部“泡汤”,损失达数千元。
然而,6月25日晚暴雨过后,商户们同吴仕平一样,最初的担忧化作了惊喜。
气象预报显示:6月25日晚至26日早晨,安顺市出现了今年以来范围最广的暴雨天气,除紫云自治县中南部外,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商户们发现,如此大的暴雨,他们的店铺竟安然无恙。
“雨势凶猛,积水消散得也快。”张老板说,她从25日下午营业至26日凌晨4点,目睹积水迅速消退。
这一切,得益于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今年3月6日,紫云路与沪昆铁路(安顺站)华严铁路桥脚内涝点治理工程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天的封闭施工,该积水点治理终于在汛期前完工。当暴雨倾泻而下,积水得以快速消纳。
在安顺城区,类似的内涝积水点共有11处。2022年5月,安顺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区内涝治理迎来新机遇。
根据《安顺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安顺市80%建成区面积需达到1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全面消除历史内涝积水点,城市防洪标准需满足设防要求。此后,安顺迅速梳理出城区11个内涝积水点,采用“一点一策”进行治理。
自2022年起,安顺市西秀区高级中学、贵安大道等部分积水点率先启动治理,并取得良好效果。2024年底至2025年3月,更多内涝积水点治理工程相继开工,这些工程已于今年6月前陆续完工。
令人没想到的是,“检验”来得如此之快。6月25日的这场暴雨,成为内涝积水点治理成果的首次“检验”。记者走访多个积水点发现,在本轮强降雨中,均经受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