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张玉波是个神奇的存在。生态学博士毕业后,他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有一份稳定而让人羡慕的工作,专门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可是,原本四平八稳的日子,却在他40岁的时候被自己打破了——他辞职跑到四川大山里养蜜蜂。一个科学家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他说:“因为那里真穷啊!”
2025年年初,中国科技新闻学会评选出“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张玉波登上领奖台。颁奖词写道:“他用格子蜂箱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命题——当科技创新扎根泥土,最古老的丛林也能酿出甜美未来。”有人问张玉波,博士当农民,是不是一种浪费?他的手抚过蜂箱上印着的一句“蜂言蜂语”:“每滴蜂蜜都连着村民的饭碗,每只蜜蜂都在守护大熊猫的家园。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才是知识最好的归宿。”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张玉波一家人在此养蜂,为附近村民做技术培训。日子一天一天堆积起来,他自得其乐。一架白色钢琴摆在院子里,每天他都会坐下来弹琴,弹给山林,弹给他养的那几十巢蜜蜂。眼前是云雾缭绕的美景,常有村民过来问他与养蜂有关的问题。远离城市的生活并不寂寞,反倒有了一丝惬意。
我建议他观鸟。他说,凤头鹰刚吃了家里几只鸡,金雕也常常在屋外飞,坐在屋里就能看得到。他在回家路上捡到一只小猫头鹰,把照片发给我,还说大拟啄木鸟吃了他父亲种的西红柿,但语气里丝毫听不出抱怨,甚至带着几分高兴。每天早晨被几十种鸟的鸣叫声唤醒的日子真让人羡慕。张玉波是一个心里装着热爱的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山里的村民,热爱自然保护区的万物。
他问我,你肯定知道蜜蜂工作是靠工蜂,你觉得它是雄性还是雌性?我不敢蒙,怕一开口就错。他说,他要向公众普及蜜蜂的知识,打算拍短视频,再出一本科普书。在他的蜂箱里装着一个“密码”,“让小蜜蜂保护好大熊猫”是张玉波的愿望,他要让这件事同时帮助附近的村民致富,只有大家的生活都好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才能增强。
这是一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共生实验,一位年轻科学家交上了他的深山答卷。山风拂过,万顷冷箭竹沙沙作响,那是熊猫在咀嚼春天,也是大地对赤子最深的回响。
乡村经济发展起来
才能保护好大熊猫
2005年春天,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硕士张玉波背着行囊走进平武县的大山。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片被大熊猫守护的土地,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这里是森林覆盖率达77.46%的“天下大熊猫第一县”,野生大熊猫数量居全国之首,却改变不了村民的贫苦。借宿村民家中时,他听到一声叹息:“以前打猎坐牢,现在养蜂靠天吃饭!蜂王一死,全年白干!”木皮藏族乡山上的积雪尚未融化,张玉波跟着村民赤脚攀爬采药,听猎户老钟讲述早年猎户偷猎入狱的往事,看着蜂农们对着“棒棒巢”蜂箱发愁——传统蜂箱取蜜时会杀死幼虫,一年辛苦常常付诸东流。
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草甸,张玉波发现中华蜜蜂与大熊猫栖息地高度重合。这些穿梭在箭竹与珙桐花间的精灵,既是生态健康的指示剂,也为他打开了新思路:如果能用科学养蜂替代传统狩猎,或许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悄悄生根。
在接下来两年多的调查研究中,张玉波踏遍了木皮藏族乡的每一处山林与溪流。他记录下植被的分布,监测着野生动物的踪迹,也在不断地和村民交流。有一次,在跟随村民一起进山采药的途中,遇上暴雨,大家只能挤在一个山洞里躲避。张玉波听着一位年长的村民讲述过去山林的模样,那时野生动物特别多,但随着过度捕猎,许多物种渐渐难觅踪迹。这场交谈,让张玉波更坚定了要为这片土地做点儿什么的决心。他依据翔实的调研资料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通过那夜,他在论文扉页添上了一行字:“大熊猫保护的本质是乡村经济命题。”
张玉波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平武,但这片土地的人和事,早已在他心中扎根。毕业后,他先是远赴美国杜克大学从事生态研究,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技术,而后又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在科研领域不断深耕。然而,无论身处何方,平武那片山水和那些质朴的村民,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
把论文写进绿水青山
走出实验室来到蜂场
2018年冬天,张玉波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起。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村支书声音嘶哑:“蜂群死了八成!小张,快帮忙想想办法!”张玉波寄去养蜂资料,却解决不了问题:“别寄了,看不懂啊!”辗转难眠中,他想起母校导师的话:“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山里不一样,把论文写进绿水青山吧。”张玉波想,与其教他们读书,不如带他们实践。2019年年初,他辞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一头扎进平武山沟。这件事张玉波没告诉父母,在山里待了一年的时间,二老才知道儿子辞了职。老父亲不理解:“40岁的博士去当农民,不是瞎折腾吗?”几年过去了,父亲的态度才稍微有了些转变。
张玉波在金丰村开启了养蜂人生涯。山里没有通车路,从山脚爬到山腰的农场要花一两个小时。每次运输物品,都需要他和村民们肩挑背扛,十分辛苦。但对张玉波来说还有更大的困难:养蜂这件事,他虽然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却缺乏实践经验,一切都很陌生,充满挑战。
在一次检查蜂箱时,他不小心惊扰了蜜蜂,瞬间,一群蜜蜂向他袭来。他躲避不及,左胳膊被蜇了三四十下。他没太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蜇伤,可到了第三天,蜂毒发作,整个人陷入半休克状态。村民们发现后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医生看着他肿胀的胳膊,连连摇头,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年迈的父母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地从北京赶来。看着病床上虚弱的儿子,父母心疼不已,劝他放弃养蜂,赶紧回北京。而张玉波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出院后,他总结被蜇的原因,发现阴天时蜜蜂的情绪非常暴躁,容易攻击人。
从那以后,他更注重观察蜜蜂的生活习性,只要有时间就泡在蜂场,记录蜜蜂的行为、活动规律及它们对不同环境的反应。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查阅资料,还时常向当地的老养蜂人取经。
村民演示“棒棒巢”取蜜——钝刀割开圆木,蜜汁混着幼虫尸体流淌。幼虫是蜂群的命根子,这样取蜜如同杀鸡取卵。张玉波翻烂古籍,从明代《致富奇书》中找到了“格子蜂箱”的雏形:竖式分层设计,取蜜时仅采收上层蜜区,不伤下层幼虫。
村民嗤之以鼻:“木头挖个洞能用百年,你这花架子经不起熊瞎子一巴掌!”为了找到最佳方案,张玉波废寝忘食,在屋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断调整着格子蜂箱。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会进行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终于,格子蜂箱成功了,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取蜜时只需移除上层格子,不会伤害到蜂王和幼虫,大大提高了蜂群的存活率。
推广“甜蜜革命”
科技振兴乡村
张玉波的格子蜂箱很快在平武掀起了“甜蜜革命”。他挨家挨户演示组装蜂箱,在田间地头开办“坝坝课堂”,自费购买500套蜂箱免费发放。村民李述斌至今记得第一次使用格子蜂箱时的惊喜:“以前取蜜像打仗,现在就像开宝箱。”他的蜂群从10箱增加到80箱,年收入突破5万元。
为了让蜂蜜卖出好价钱,张玉波带着村民建立品控体系,开通线上渠道,将蜂蜜销往北上广深,还通过直播科普蜜蜂知识,吸引游客来猫熊谷农场实地体验。如今,农场的亲子认养蜂箱已超过100个,每个蜂箱都有诗意的名字:“蜂宇同舟”“佑宝的蜜蜂乐园”……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生态纽带。
在张玉波的带动下,平武养蜂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500余套格子蜂箱在山间错落排布。更令人惊喜的是,蜜蜂的授粉让当地党参、益母草等中药材增产30%,森林植被覆盖率提升了2%。正如张玉波所说:“小蜜蜂是生态的工程师,它们在花丛中飞舞,编织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密码。”
张玉波总在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讲解通俗易懂。他会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蜜蜂的行为和蜂箱的原理,比如将蜜蜂的分工比作家庭中不同成员各自的职责。在讲解蜜蜂如何酿造蜂蜜时,他带着一些简单的道具,现场模拟蜜蜂采集花蜜、酿造蜂蜜的过程,让村民们直观地理解了复杂的生物过程。面对村民的各种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一遍又一遍演示,直到大家完全掌握。在推广品控体系时,他带着几个技术好的村民一家家走访养蜂户,详细说明品控的重要性和具体标准。有些养蜂户一开始不理解,觉得太麻烦,但张玉波没有放弃,通过不断沟通和展示品控带来的好处,最终说服了大家。
从养蜂人到生态守护者
把科普做到每个人心里
“小蜜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加速器。”张玉波经常坐在蜂箱旁对着视频解释,“它们飞进国家公园核心区授粉,不占一寸耕地,却让森林变得更茂盛。”一名白马藏族妇女问:“二维码咋个管蜜蜂?”张玉波点开手机,太阳能物联网蜂箱数据实时跳动,温度、湿度、蜂群状态一目了然。这套系统将单户管理蜂群上限从100箱提升至200箱,农户年收入突破3万元。
2024年,张玉波的智慧养蜂系统正式上线,通过二维码实现了蜂蜜全流程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蜜蜂采蜜的花源、蜂箱的温湿度等数据,甚至可以观看取蜜过程的短视频。“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信任的传递。当城市人喝到蜂蜜时,也能感受到大山的气息。”张玉波说。
为了让更多人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张玉波建起了自然教育基地,精心地设计着每一次课程。他带着孩子们走进山林,让他们亲身观察植物的生长、昆虫的生活。偶尔有孩子在观察中提出关于蜜蜂与植物关系的问题,张玉波不急于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欲。
张玉波的双手因长期搬运蜂箱起满老茧,粗糙有力,但捧起蜂巢时却十分轻柔;他的皮肤被烈日晒成古铜色,眼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用格子蜂箱搭建起人与自然的桥梁,用蜂蜜的甜蜜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诗篇。当清晨的薄雾漫过蜂场,成千上万只蜜蜂振翅而起,带着大山的芬芳飞向四方。它们不仅在酿造甜蜜,更在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希望。而张玉波,这位“蜜蜂博士”,正带着村民们在青山绿水间,酿造着属于生命的蜜。
张玉波访谈
养蜂不会干预大自然
是生态保护最佳方式
王小柔:您现在每天的工作、生活是什么状态,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张玉波:每天有一些蜂场里的工作,像清理蜂箱、查看蜂群状态,还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比如说,狗熊来了怎么办?我们就得做一些防护网、做一些太阳能警示灯。因为熊总是晚上来。我们这个警示灯白天不亮,到了晚上一闪一闪的,能对熊起到恐吓作用。另外就是对农民进行培训,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我到农民的蜂场,指导他们养蜂;另一种就是农民到我的蜂场里交流。我的生活就是在农场里,空闲时看会儿书,弹会儿钢琴,做一些科普短视频。未来打算把蜂蜜的封闭包装做得更好、更便携,计划开发一些新产品,说白了就是千方百计让农民们增加蜂蜜的销路和销量。
王小柔:有人认为“养蜂是干预自然”,您怎么看?
张玉波:我不这么认为,看你养什么蜂了。如果你养的是本地蜂,这个蜜蜂就是我们所谓的本土物种,它对生态是有促进作用的。当然了,如果你养的是外来的,比如意大利蜂,可能就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影响,但是,因为意大利蜂在我们国家已经是主流蜂种了,所以也没问题。
王小柔:当年轻人被您的故事吸引来山区养蜂,却发现现实比理想骨感时,您会用哪句“蜂言蜂语”来提醒他们?
张玉波:我想说的是,你在山里头做事,不光是要面对蜜蜂,更多的是面对这里的人。我养蜂之前,在村里已经住了十几年,对当地的老百姓以及山山水水都非常熟悉,不存在水土不服。当然了,我作为一个北方人,经常会起湿疹。这个没办法,因为长年在北方生活,突然到了新的环境,肯定要适应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平武这个地方。建议年轻人到陌生环境创业之前,最好在当地先生活一段时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地方,再去想怎么干事业。
王小柔:当消费者为“熊猫栖息地蜂蜜”支付溢价时,这笔钱如何反哺到大熊猫保护的具体环节中?
张玉波:这个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是把经营得来的部分利润用于保护区。比如我们已经捐了两部用在一线的巡护车。另外就是间接的保护,通过养蜂,让当地老百姓提高家庭收入,一年能多挣几万块钱。很多村民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年纪也越来越大,养蜂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手,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勤快,需要经常拔草,因为蜜蜂很娇贵,一打除草剂,蜜蜂就会死。还要经常清理蜂箱,把里面的蜡渣去掉。只要勤快,就能挣到相应的收入,改变生活现状,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图片由张玉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