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岩 通讯员 汪泉 董君怡 济宁报道
清晨,济宁市任城区李营街道前双村的幸福馒头房飘出阵阵麦香,送货三轮车穿梭在新铺的柏油路上;“认养鲜生”农场里鸡鸣犬吠一片片绿意盎然。谁能想到,这个处处洋溢着生机的村庄,曾经还因基础设施破旧、环境脏乱差被贴上“落后村”的标签。
破茧重生的背后,是前双村党支部扛起责任、迎难而上的担当。面对基础设施薄弱的“拦路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硬骨头”、村集体收不抵支的“沉疴宿疾”,党支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以党建为引领,走出了一条“信用托底、党群互动、惠及民生”的乡村治理新路径,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幸福馒头房飘香。
筑牢红色堡垒
凝聚乡村治理合力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前双村党支部深知,坚强有力的支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围绕“抓班子、带队伍、强制度”的核心思路,党支部积极建强“红色堡垒”,一系列创新管理制度如雨后春笋般在村里落地生根。
在推行“街巷长制”时,党员李长贤主动认领了村里最脏乱的街巷。这条街巷此前堆满了杂物,污水横流,居民们路过都要绕着走。李长贤带头清理垃圾,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居民一起参与整治。在他的带动下,原本抵触的居民也拿起工具加入其中。经过半个月的努力,这条街巷不仅变得干净整洁,还种上了鲜花,成了村里的“示范街巷”。
“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制度推行后,更是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党员们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带头发展产业等方式赚取积分。村民王大姐对此深有感触:“自从实行积分制,村民之间闹矛盾的都少了,党员带头多挣积分、评先进。”村里要发展特色产业之前,党员组成调研小组,一起出谋划策。如今,看着党员们为村里发展忙前忙后,支部书记郝延勇表示,积分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照出了我们村的新希望。
作为济宁市任城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批试点村,前双村党支部大胆创新,建立健全“红色信用”体系。村里的信用超市里,摆满了各类小商品。村民刘阿姨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清理、照顾独居老人等志愿服务,攒下了不少积分。她开心地说:“用积分换了洗衣粉和洗洁精,既帮助了别人,自己还能得实惠,以后这样的好事我更要多参加!”如今,“诚实守信”已经成为前双村的闪亮名片,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微治理新模式在这里开花结果。
办好民生实事
托起群众幸福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前双村党支部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以“街巷长”制为重要抓手,构建起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街巷吹哨、村‘两委’报到、镇街呼应”的模式,让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
2024年夏天,一场暴雨导致村里部分路段积水严重,影响村民出行。街巷长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村“两委”迅速组织人员疏通排水管道,调配抽水设备。党员干部们带头跳进齐膝深的水中,清理堵塞的垃圾。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战,积水全部排完,道路恢复畅通。村民们纷纷为党员干部的高效行动点赞。
针对村内老龄化现象,前双村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接老人需求,设计出了真正让老人满意、为家庭解困的好项目——“暖心洗衣房”,为村里失能、独居等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无偿洗衣、洗被服务,大大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新风尚。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将党组织的关怀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亮了村民心中的“微幸福”。
激活产业引擎
拓宽集体增收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前双村党支部立足村情,秉持“走出去学经验、沉下心谋发展”的理念,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河北石家庄、浙江临安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考察过程中,党支部书记感触颇深:“人家的村子能发展得那么好,我们也一定行!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
经过深入分析研判,决定充分盘活村内土地资源和公益岗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23年,前双村开启了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在建设幸福馒头房时,遇到技术难题,还邀请了专业面点师傅进行技术指导。仅仅10天时间,党支部就完成了从废弃村委院落到300平方米幸福馒头房的华丽转变,投资16万余元,按照经营公司的理念进行运作。
馒头房运营初期,销量并不理想。党员们又主动当起了推销员,走街串巷宣传,馒头品质得到认可,还与周边的超市、饭店建立馒头供应合作关系。慢慢地,馒头房的生意越来越好,如今每天能生产销售2000多个馒头,不仅满足了本村需求,还远销周边乡镇。这个小小的馒头房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余元,真正实现了小馒头“蒸”出大收益。
2024年,前双村乘势而上,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与幸福牧业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流转13亩土地,投入约60万元建设“认养鲜生”农场。农场建设过程中,村民们积极参与,有的帮忙平整土地,有的负责搭建大棚。农场采用“支部委员会+公司”的运营模式,既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又引入市场化机制。
农场的“一分田”菜园特色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可以认养一块土地,自己种植蔬菜,也可以委托农场工作人员代管。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农场,体验农耕的乐趣。截至今年6月底,农场已为村集体创收约18万元,还为20余名村内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胡庆笑在农场工作后,每月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他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从曾经的困境重重到如今的焕然一新,前双村的每一步蜕变都凝聚着党支部的智慧与汗水。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前双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未来,前双村党支部将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行,让党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高飘扬,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村容村貌大改观。
开展志愿助老服务。
“认养鲜生”农场助力集体增收。
上一篇:党建引领,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