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在当今数字传媒蓬勃发展的时代,文旅产业已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活力、重塑文化传播路径的重要引擎。兵团各师市凭借“流量+”模式在文旅领域的突破,如昆仑山大峡谷借综艺爆火、环塔拉力赛引发体旅热潮、文化学者通过新媒体带火边疆景点等现象,正为边疆文旅发展开辟出一条从“流量获取”到“价值沉淀”的创新路径,其探索不仅激活了沉睡的边疆资源,更构建起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
兵团文旅在流量浪潮中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数字时代对边疆资源价值的重新发现。当《乘风2025》将昆仑山大峡谷的雪山峡谷转化为全网传播的视觉符号,当环塔拉力赛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越野文化的精神地标,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流量对边疆文旅的破圈效应——曾经因地理偏远而被忽视的自然景观与军垦遗迹,通过短视频、综艺、赛事等流量载体,转化为都市游客眼中极具稀缺性的“诗与远方”。这种转化带来的红利是多维的:经济层面,古尔邦节假期期间,十二师吸引了35.10万人次前来打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6亿元;产业层面,环塔拉力赛催生“赛事+旅游+商贸”多元业态,带动沿线职工依托越野车租赁、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收入增长;文化层面,蒙曼镜头下的戍边故事引发全网情感共鸣,使兵团精神从区域记忆升华为国民文化认知,实现了“流量引流—消费转化—文化传播”的三重价值释放。
如何将瞬时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成为兵团文旅深度发展的关键命题。兵团各景区的探索呈现出系统思维:在产品端,昆仑山大峡谷将明星打卡点升级为包含自驾骑行、星空露营、军垦文化体验的立体产品体系,使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1.5天;在服务端,兵团开通“文旅直通车”、上线“乐游兵团”智慧平台,同步扩建停车场、培训专业导游,将流量承接能力与服务品质同步提升;在文化端,十师一八五团白沙湖景区将戍边故事融入自然风光讲解,昆仑山大峡谷在网红线路中设置军垦文化展示点,让游客在体验中触摸历史脉络。这种“产品迭代+服务提质+文化浸润”的组合策略,打破了“网红景点”昙花一现的困境,使流量从单纯的眼球吸引转化为深度的价值认同。
尽管兵团文旅在流量运作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发展仍面临若干挑战: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流量增长速度,导致旺季接待能力不足;本土网红孵化与在地内容生产体系尚未完善,对外部流量依赖度较高;文旅产品创新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持续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边疆文旅在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构建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课题。
破解这些挑战需要系统性的发展策略:一方面,兵团需加大对交通、智慧化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如完善景区周边交通接驳、升级线上服务平台,提升流量承接能力;另一方面,应强化本土文旅生态培育,通过举办文旅短视频创作大赛、培育本土文旅推荐官等方式,构建“外来流量+本地创造”的传播闭环;同时,深化文化IP开发,将军垦文化、戍边精神与旅游产品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文旅品牌。唯有如此,才能让流量真正成为驱动边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兵团以“流量+”激活文旅融合的实践,为边疆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数字时代,地理距离不再是发展桎梏,反而能通过流量传播转化为独特优势。当昆仑山的雪光、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军垦故城的故事通过屏幕进入公众视野,这种传播本身就是对边疆价值的重新发现。从这个角度看,兵团的探索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升级,更是一次对边疆文化话语权的重塑——让遥远的边疆不再是地图上的模糊符号,而成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共鸣的精神家园。随着流量运营能力的持续提升,兵团文旅必将在激活资源价值、促进产业振兴、传播边疆文化的进程中,书写更多关于创新与发展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