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的“00 后”医学生,以其无畏的担当展现了青春的力量。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拯救他人生命时,他们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那一天,当针管缓缓插入他们的身体,生命的接力就此开始。随着造血干细胞缓缓流出,他们的肩膀仿佛感受到了沉甸甸的生命重量。这不仅是一份医学使命的担当,更是一颗仁爱之心的闪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00 后”的担当与奉献,为生命点亮了希望的光芒,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
陈昱翰的同学为他加油点赞。记者 颜澜萍 摄
27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历经4小时左右的外周血循环采集,“00后”医学生陈昱翰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陈昱翰是福建医科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小学时,讲述海峡两岸生命接力的电影《生死速递》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大学期间,他深入研习血液病知识并积极参与校红十字会活动。2022年3月,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他签署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书。
2025年4月,接到初配相合的消息,陈昱翰的第一反应是“开心且不可思议”——茫茫人海,竟有另一个生命如此奇妙地与他相连。随着高分辨配型成功、体检顺利通过,最初的激动沉淀为一种沉静的使命感。“虽然还未奋战在临床一线,但我的肩膀已感受到生命的重量。”陈昱翰说,这份重量,是医学生的天职所系,亦是年轻共产党员的赤诚担当。
为能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陈昱翰主动调整了生活习惯:规律运动、拒绝熬夜、清淡饮食。他深知,这不仅是对等待移植的患者负责,也是对自身健康的珍视。他的捐献决定得到了导师和朋友的一致支持。经过陈昱翰耐心的解释,母亲也从起初的担忧转为理解与支持。
6月23日,陈昱翰开始了为期5天的动员剂注射,并于27日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全国第20423例、福建省第523例、福州市第154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陈昱翰坦言,不少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识还有误区。“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破除陈旧认知,了解其科学性与安全性。”他呼吁社会大众正确认识造血干细胞捐献,勇敢加入这一爱心事业。(记者 颜澜萍 通讯员 丁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