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会上举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并宣布成立17个研究中心。研究院旨在进一步统筹推进中大智能领域的跨院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战略支撑。
覆盖文理医工多个学科交叉领域
据介绍,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整合全校相关学院科研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湾区产业优势,围绕多模态世界大模型、低功耗类脑芯片、无人系统、低空经济等领域,构建产学研用贯通的规模化应用生态。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17个下设研究中心覆盖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文理医工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学工程计算、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类脑感知器件、智能软件、多智能体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群体智能、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首任院长钱德沛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据悉,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20年6月成立,2024年12月,人工智能研究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研究方向并进入实体化运行,配置了近4万平方米科研场地,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平台。
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项目
记者还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双学位项目”),并面向在校学生推出9个相关微专业,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此举是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以强有力的行动加快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
据悉,新增的4个双学位项目将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作为单列专业公开对外招生。各项目不仅融汇了学校金融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优势,依托雄厚师资和大科研平台作支撑,还具备“深度交叉融合”“产学研用全贯通”等特点。
对于在校学生,中山大学同样强调“促进交叉,尊重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成长空间。依托岭南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旅游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商学院(创业学院)等院系,学校面向各年级学生推出9个有关微专业:人工智能经济学,计算、数据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无人系统,数字化服务运营,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创新、创业与金融科技。学生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的各项要求后即可申请微专业证书。
延伸阅读
中大研发首个眼科大模型 交互式问答为患者提供就诊建议
近年来,从理论探索到技术落地,从临床应用到基层普惠,中山大学在智能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我们在2016年就开始成立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我们的理念就是,让数字、人工智能来赋能我们三院每个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杨钦泰告诉南都记者。
近五年来,医院着力于把沉淀的医疗数据送上“云”、汇聚成“湖”,同时打通5G高速公路,为线上线下医疗业务的一体化打好基础。这些基础,成为迎接AI时代的承载平台。
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后,附属三院筛选出多场景应用方案,推出“三院私域GPT”“智能预问诊”“患者数字分身智能体”等工具。
南都记者还了解到,2017年,中山眼科中心开设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门诊。2023年3月,中山眼科中心启动国内首个眼科大模型ChatZOC的研发,与华为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并于2024年6月6日正式发布。该模型通过交互式问诊为患者提供就诊建议,赋能医疗服务均等化。2024年10月,该系统在湖南、新疆、海南等地及马尔代夫落地应用。在新疆喀什,该系统帮助当地40余名村医和20名医护人员具备标准眼科诊疗能力,10天内为近3万居民完成眼病筛查。
在肿瘤诊疗领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率先引入DeepSeek-R1 671B大模型,拥有6710亿参数规模,灵活应对复杂医疗场景。该模型与全院大数据平台联动,覆盖200万患者全病程数据,实现秒级调阅与智能解析,为医生提供个性化辅助。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制图:易福红(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