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王勇现场发言整理:
今天,智能化已经成为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我们的投资一方面会继续坚持高性价比理念。但更重要的是,会持续加大在新兴产业方向的研究力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的深化研究布局。
基于这种“双轨制”的投资逻辑,我们把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框架总结成三级标准体系:
在具体行业布局上,我们确立了三大核心投资逻辑:
今天,人工智能是毫无疑问的热点话题。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产生的革新效应也已经开始形成重要的投资窗口期,相关技术应用正在重塑传统生产流程与供应链体系。
从技术架构层面看,人工智能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构建,通过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的多层级信息处理实现机器学习功能与决策支持。根据IDC最新发布的行业预测数据,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突破2.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规模,至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实现五倍增长。
目前,全球产业链格局呈现出北美与中国双极主导的态势,这也和两大语系有直接关系。我们认为未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仍然会由中美两国主导,其核心竞争要素聚焦在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积累与算法创新三大支柱上。上游的基础层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持,中游通过完整的技术创新赋能下游应用层,下游需求反向推动技术迭代与基础设施升级。
AI在物理世界的具象表达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机器人、智能汽车、运载工具、AR/VR眼镜、移动终端等。但在各种应用层落地场景中,我们认为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Robotaxi、Robobus、自动驾驶)等领域是有可能最早实现规模化商用的领域。以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为例,其2025年规划产量为5,000台,2026年产能目标设定为5-10万台量级。
今天,在制造业投资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认为AI也很重要?
梳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是共识,尤其是硬件的精度和质量稳定性相较美日等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别。而AI的出现,从VLM(Vision Language Model)到VLA(Vision-Language-Action),通过启动反向传播机制,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等重新进行计算和处理,降低了对硬件指标的要求。同时结合中国制造优势,更适合量产。
因此,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内部制定了阶段性的投资策略。
在早期阶段,我们发现目前机器人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在零部件上是高度融合的。比如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的很多零部件都来自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因此,我们重点关注电动汽车供应商中同时具备与机器人产业链产生协同效应的企业。汽车零部件作为基本盘,产品相对成熟;同时为机器人客户送样、或联合研发,打开未来更大成长空间。这样的企业就非常符合我们“标准二”的“牛娃”类项目,能够顺应风口实现技术路线的变革,获得业绩的二次成长。
等到产业成熟阶段,机器人产品大规模量产后,我们更加倾向于关注头部客户的二供、三供等。重点瞄准Tier1,并围绕Tier1供应商聚焦数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及智能执行器等核心部件,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将直接决定智能装备的性能边界。
虽然今天普遍认为,未来十年全球汽车市场的整体销量可能不会出现大变化。但我们看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孕育着很多变革。
首先,中国汽车出海正在经历“量”和“质”的双重突破。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641万辆,增长32%。单位出口金额从20年的1.4万美元提升至24年的1.83万美元/辆,其中新能源出口单价更是从1.4万美元提升至2.2万美元。因此,如果零部件企业能跟上车企出海步伐,就有机会扩大海外市场,实现新增长。
其次,2024年自主品牌年度批发份额突破65%,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市占率还在不断突破新高,头部效应初显。
第三,15万元以下性价比市场已基本被自主品牌占领。15-35万元市场,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带,自主品牌、新势力凭借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方面的领先优势,逐步蚕食合资份额。35万元以上价格带,竞争格局相对较好,合资&BBA仍占据大部分份额。
这些变化都意味着,未来汽车行业有机会带动相关供应链企业成长。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如果能抓住变局下的结构性机会,就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崛起胜出。
我们认为,对于一些传统汽车产业链上的老牌企业如果能跟上智能化电动化时代的变化,提高新能源车型订单比例,优势仍会延续。毕竟经过四十余年从无到有,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在一些领域累积了一定优势,如汽车玻璃、内外饰、天窗、铝压铸、热管理等。由于这些领域具有本地化属性较强、就近服务需求强烈的特点,在燃油车时代,已经有多家本土老牌企业发展较为成熟。
更重要的是,在另一类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如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环节,中国企业普遍起步晚,技术上始终处于追赶状态;由于涉及安全,传统车企追求稳健,新供应商大多缺乏机会。因此,在燃油车时代这些领域一直被国际巨头主导,国产替代进程相对缓慢。但是在智能电动车时代,由于核心零部件发生变化,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
以燃油车“三大件”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为例,前两者被电机、电控、减速器所取代;作为支撑、安装发动机及其他各部件的汽车底盘,也正在被重新设计。在这些领域,中外企业今天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此外,我们判断,即便在一些海外巨头曾占据优势的零部件领域,未来也有可能不会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燃油车时代,德、日两国汽车行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车企帮扶、培育起了博世、电装等本国零部件企业,同一细分领域的竞争并不激烈。
而今天,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尤其是中国零部件企业,一直处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未来的全球行业格局相较过去会更为分散。围绕智能电动车时代的核心零部件,中国企业在域控制器、激光雷达、线束、线控、底盘、空悬等变化较大的环节均有机会。
除去AI、汽车产业链,过去几年我们持续跟踪研究的很多细分领域也在孕育新变化。这些细分赛道通过"技术创新+场景破壁+国产替代"的三重进化,正迎来结构性机遇。
▼ 以激光装备行业为例:国产替代的突破性机会
我们这些年看过的激光领域的项目非常多,围绕高功率、大功率的激光器我们也做了很多行业研究。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已基本实现低功率、中功率到高功率激光设备的全方位国产替代,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已相对有限。
然而,在微纳加工设备领域,我们认为仍然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从激光器发展趋势来看,微纳加工设备正围绕高功率、窄脉宽和短波长三个方向演进,尤其是超快激光器(如皮秒激光器和飞秒激光器)在高功率与高稳定性并行的综合实现方面仍然存在技术挑战。
当前国产激光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虽然部分产品能够提升加工效率,但性能稳定性不足。而窄脉宽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加工过程中的热损伤问题。例如纳秒激光器钻孔工艺中,PCB等材料仍存在明显碳化损伤,而皮秒/飞秒激光器可显著提升加工精度。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上游主要为光学元器件,包括场镜、扩束器、振镜及光学镜片等,目前国产化率仍较低。中游为激光器制造环节,下游为激光设备集成。从行业规模来看,2015年国内激光设备市场规模约300亿元,至2021年已增长至780亿元。我们预计,微纳加工领域到2026年还将实现翻倍增长。
我们认为,微纳加工领域未来还有机会孕育很多百亿市值企业。因为,参考全球龙头企业如德国通快(Trumpf)、美国IPG,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均在100-200亿区间。在国内,现有上市企业包括大族、帝尔、锐科、杰普特、海目星等。随着行业整体迈入千亿营收规模,未来可能支撑3000亿级市值体量。
顺着激光器延展到激光设备,我们还关注LDI(激光直接成像)。目前,国内下游PCB产业高度本土化,但上游核心设备仍由比利时Orbotech和日本ORC等海外供应商主导,合计占据约65%市场份额。尽管全球LDI设备市场规模有限,约数十亿元量级,但其增长动能显著。一方面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当前国产化率不足10%),另一方面行业需求增速保持在15%-20%区间。
类似的行业领域,我们还关注数控机床、消费级的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特种材料等,但具体细分领域的投资逻辑又千差万别。比如,针对数控机床产业链,我们关注AI+带来的变量机会;而在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材料领域,我们更多关注机器人产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增量机会。
整体而言,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机遇丰富且多元。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正处于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不仅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
未来,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领域,中国企业有望凭借技术创新、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而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可观的经济回报,更能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实现产业发展与投资收益的双赢局面。
在技术快速迭代、产业加速升级的当下,我们将持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紧跟前沿趋势,深度研究行业动态,灵活运用投资策略。不仅要善于在新兴技术的浪潮中挖掘 “学霸项目”,捕捉技术爆发带来的高增长机会;也要重视 “牛娃项目” 的二次增长潜力,以及 “普娃项目” 的稳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