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年第3期科学观察:“开源创新与开源范式”
陈凯华1 温馨2* 朱其罡3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3 对外经贸大学 全球开源协作研究中心
开源正在成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范式和关键驱动力量,正在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数字时代创新生态构建,也是我国企业实现技术和产业追赶的有效路径选择。文章通过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在开源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参与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但在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管理、文化适应性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参与开源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从优化参与结构、完善支持体系、健全治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和创新文化传播5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
开源创新和开源范式契合了数字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正深刻改变着全球技术创新的格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从开源技术的“使用者”向“贡献者”甚至“引领者”转变,通过参与和推动开源项目,加速技术迭代并重塑行业生态,为企业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我国的开源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社区,但在企业参与开源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企业在开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开源生态的完善与壮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参与开源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企业更好融入全球开源生态提供参考。
一、我国企业参与开源现状
我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融入全球开源生态,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开放精神。参与程度、参与形式和贡献能力均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开源实践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不仅推动自身技术进步,也为全球开源生态的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1.1 参与程度不断提升,不断渗透到多个行业领域
我国企业在开源领域的参与程度持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目前使用开源技术的企业超过90%,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领域的开源技术应用率超过40%,使用开源技术成为我国产业主流做法。不仅如此,我国开源项目数量已达3 000万个,开源开发者数量超过900万名,参与开源生态建设的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不仅如此,我国企业在全球开源生态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OpenRank指标是衡量开源协作关系网络中节点影响力和活跃程度的有效方式,通过该指标衡量全球企业开源影响力,我国华为、阿里巴巴、蚂蚁和百度公司分列2024年全球企业OpenRank排行榜第2、8、13和19位,这充分展现了我国企业在开源技术创新、社区参与和生态构建等方面的卓越实力与积极贡献。
开源影响力广泛渗透到多个行业领域,在各行业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是我国开源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向上表现尤为突出。例如,蚂蚁集团主导的分布式数据库项目OceanBase、阿里巴巴集团主导的一系列通义千问大模型已成为相关领域重要项目。通信行业也是开源的积极参与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积极参与通信技术研发和网络架构方面开源项目,加速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同时,其他行业也开始逐步重视开源技术的应用。例如,制造业中,比亚迪和蔚来公司借助百度的开源自动驾驶平台Apollo等推动智能驾驶技术落地。
1.2参与形式多样化,不断推动开源生态延伸发展
我国企业参与开源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主要分为代码贡献和非代码贡献两大类。在代码贡献方面,企业既通过修复漏洞、优化性能和新增功能直接参与现有开源项目的开发,例如道客、华为在国际容器技术领域顶尖项目Kubernetes中过去10年的代码贡献量居全球前10位,并通过发起新开源项目推动技术生态发展。在非代码贡献方面,企业通过资金支持、赞助开源基金会、基础设施提供及社区运营等方式推动开源生态建设,同时通过赞助举办技术交流活动和开发者竞赛提升社区活跃度。
实践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开源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开源成果对外生态的广泛参与,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开源管理流程的建设。部分领先企业专门设立了开源办公室(OSPO),负责统筹开源战略规划、协调内外部资源、制定开源治理规范,以提升开源技术的应用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开源办公室的成立不仅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开源生态,还促进了开源文化的传播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努力共同推动了我国企业在开源领域的持续成长,并为全球开源生态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项目贡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我国企业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出较强的项目贡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构建完整生态推动技术发展与行业进步。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开源生态洞察报告(2024年)》,全球活跃度排名前100位的开源软件项目中,中国软件项目占比17%,仅次于美国的45%,排名第2位。在操作系统领域,OpenEuler和OpenAnolis等国产开源操作系统逐渐成为服务器和云计算领域的主流选择;在数据库领域,OceanBase、PolarDB等开源数据库项目为金融、电信等行业提供了高性能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开源项目加速技术普惠,推动全球AI技术协同创新。
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开源社区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华为、字节跳动、腾讯等公司在Linux基金会等国际开源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阿里巴巴集团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开源公司之一。此外,部分企业在特定领域通过开源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例如,小米、OPPO等厂商通过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贡献了大量的代码和功能改进,推动了移动操作系统的繁荣发展;在RISC-V领域,中国企业主导的开源处理器项目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到应用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二、我国企业开源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开源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参与开源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
2.1 开源支持建设滞后
① 开源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存在诸多短板。代码托管平台功能不健全,稳定性与安全性有待提升;测试工具链不健全,缺乏标准化流程,难以保障项目质量;安全审计机制不完善,无法有效识别和防范安全风险。
② 开源项目评估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和权威认证机构,企业在选择开源项目时难以准确判断关键指标,导致参与开源存在盲目性和高风险,影响参与积极性。
③ 缺乏稳定持久的开源项目资助体系。国外建立起多元常态化的开源资助体系。例如,由德国政府出资、第三方独立运作的资助机构Sovereign Tech Agency为维护开源生态公共利益长期遴选开源项目进行资助;由谷歌、苹果、微软等公司赞助、开源软件安全基金会(OpenSSF)运营的Alpha-Omega项目对保障开源软件供应链安全进行长期稳定资助。这样的多元长效资助机制对保障开源整体生态的繁荣至关重要。
2.2 开源实践经验缺乏
① 战略定力缺失。部分企业参与开源项目以追逐短期技术热点为导向,未能将开源战略与整体业务规划深度融合,仅将其视为孤立的技术行为,缺乏对业务流程适配性、商业模式创新及市场需求匹配的深度分析,易因市场热度消退或技术瓶颈而中断项目。
② 社区协作机制失效。“脉冲式投入”导致项目迭代节奏混乱,外部开发者难以及时跟进协作,加之企业社区运营能力薄弱,开发者激励机制缺失、技术交流体系不健全,使得开源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停滞或混乱,社区活跃度持续走低,人才流失与创新停滞问题突出,难以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迭代能力,不利于开源技术的长期积累和沉淀。
③ 实践流程尚未规范。一方面,在采纳外部开源成果的技术选型阶段,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技术选型评估体系,从而难以精准筛选出契合自身业务需求与技术架构的开源技术,增加了技术应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开源贡献与反哺阶段,缺乏标准化机制指引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开源贡献模式。尤其是开源合规体系存在缺陷,企业未能充分考量法务规则与研发流程的有机融合。法务规则的忽视可能导致企业在开源技术使用过程中面临潜在法律风险,而研发流程与开源合规的脱节,则阻碍了开源技术在企业内部的顺畅应用与深度拓展,严重制约了开源技术所能释放的价值与应用潜力。
④ 人才价值转化受阻。企业虽投入人才参与开源项目,但员工在其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难以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应用机制不完善,致使员工在开源项目中获取的宝贵经验与技能无法有效融入企业业务;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在开源社区的贡献识别与认可机制缺失,员工的努力未得到充分肯定,极大地降低了员工参与开源的积极性,进而削弱了企业整体的开源贡献能力。
2.3 监管与认知不足
① 政策适配性不足。现行监管框架尚未充分匹配开源生态特性,过度依赖短期一次性财政补贴的激励模式,难以支撑开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开源的数字特性决定了其产业技术外溢与地理距离并不一定成正比,地方政策从扶持本土产业出发,与开源数字特性相悖;另一方面,开源整体生态的构建需要系统布局、久久为功,通过单一地向部分开源项目进行短期补贴、片面关注参与开发者数量等定量指标的方式只会造成开源生态的假性繁荣,不利于整体生态的成长。
② 法律体系待完善。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范围缺乏明确司法解释,开源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宣传相对欠缺。尤其是以GPL许可证为代表的互惠型开源许可证的“传染性”保护边界尚未明晰,导致企业难以明确自身在开源项目中创造的知识产权权益边界,面临潜在法律风险与合规困境。
③ 社会认知存偏差。一方面,开源存在被“污名化”现象。舆论场过度强调“国产化”标签,片面将使用开源组件与“缺乏原始创新”关联,甚至误导公众将其等同于“抄袭”,抑制企业参与开源的技术理性。另一方面,社会对开源软件成果经济价值认知不足。用户长期习惯免费获取开源成果,对开源成果的付费意愿普遍较低,导致企业开源投入难以获得相应经济回报。
2.4 国际化程度不足
① 国际社区参与度偏低。企业与国际主流开源社区深度对话不足,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源峰会中发声有限,技术成果输出与开发者协作网络建设滞后。
② 国际规则制定权缺失。在开源许可证合规、社区治理模式等核心规则领域缺乏话语主导权,难以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
③ 国际开源项目国际化程度欠佳。我国企业发起的国际开源项目在名称设定上缺乏国际通用性考量,多使用具有浓厚本土文化色彩或专业领域的小众词汇,不利于项目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同时,项目文档存在语言表述晦涩、格式不统一、缺乏多语言版本支持等问题,增加了国际开发者理解和参与的难度,严重制约了项目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在开源领域面临的挑战,为促进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开源生态,实现开源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企业从开源技术的“使用者”向“贡献者”甚至“引领者”转变,迫切需要从优化参与结构、完善支持体系、健全治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和创新文化传播5个方面提升。
3.1 构建梯度化企业开源培育体系,优化参与结构
① 建立“金字塔型”企业开源能力培育计划。针对中小企业实施“开源筑基工程”,依托开源基金会提供技术沙盒、代码托管补贴、开源导师结对等普惠性支持;鼓励大型企业牵头建设开源技术联盟,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建议设立“企业开源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将企业参与和运营开源项目情况纳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体系。
② 打造开源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开源协同创新平台,集成代码托管、安全审计、合规检测等公共服务模块。设立开源技术公益基金,采用灵活资助机制,如阶段性里程碑奖励或社区共建激励,以确保资金高效精准地支持核心开源项目的持续发展。
3.2 完善开源生态支持体系,突破发展瓶颈
① 构建开源技术评估认证体系。征集各方意见,制定《开源技术成熟度评估规范》,建立包含代码质量、社区活跃度、安全风险等维度的分级评价标准。建立技术适配性图谱数据库,为企业开源选型提供动态决策支持。
② 创新开源可持续发展机制。将企业开源投入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参考国外开源资助经验,设立开源专项基金,对开源关键组件的开发和维护实施长期稳定资助,确保核心项目持续迭代与健康发展。
③ 推动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明确数据开放范围和使用规则,促进高质量公共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利用。鼓励企业基于开放数据开展技术创新,孵化更多有价值的开源项目。
3.3 健全开源治理体系,提升实践效能
① 构建开源技术治理新范式。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开源技术选型评估标准和开源贡献标准化流程,制定《企业开源技术管理指南》,建立包含技术选型、贡献规范、合规审查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推动成立开源技术伦理委员会,发布《开源技术应用伦理白皮书》,建立重大开源项目社会影响评估机制。
②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制定“开源许可证司法解释指南”,明确列出不符合开源使用的行为和情况,促进开源软件的规范应用。
3.4 深化国际开源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① 建设开源技术国际协作网络。依托“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发起“亚欧开源创新伙伴计划”,建立开源技术标准互认机制。支持企业和基金会参与国际主流开源社区活动,在开源许可证合规、社区治理等方面提出中国方案和建议,参与Apache、Linux等顶级基金会治理,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运营人才梯队。吸引国际优秀开源项目和人才落户中国,促进国际开源技术与国内开源生态的融合发展。
② 推动开源项目国际交流。建立开源项目国际化改造支持中心,提供多语言文档标准化模板、文化适配性评估等服务。设立“开源技术国际推广专项”,鼓励企业在国际开源峰会上展示技术成果和开源项目。
3.5 创新文化传播机制,重塑社会认知
① 构建开源文化传播矩阵。将开源技术伦理纳入工程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权威平台开设开源技术专区,系统传播开源知识。普及开源文化,纠正“国产化=去开源化”的认知偏差,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开源的价值与意义。
② 深化开源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开源理念和实践内容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开源协作意识与开发能力。鼓励通过竞赛、项目实践等形式激发青年开发者参与开源的热情,为开源生态建设储备人才。
致谢感谢李萌、李欣欣、赵路、杨柳春、庄表伟、孙振华、王荣泽等在本文写作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简介
陈凯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长聘体系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刊》青年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创新计量学等。温 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源创新、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等。
文章来源
陈凯华, 温馨, 朱其罡. 我国企业参与开源创新的现状、挑战与政策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3): 477-482.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50225004.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文责自负,不代表本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