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全球智慧,展示创新成果。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即将开幕之际,全球科技精英汇聚北京,共话新质生产力与全球合作新范式。
作为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的青年群体,他们既身处技术浪潮之巅,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命题。
五天的会期、目不暇接的活动,很多青年不愿意错失这个与全球科技大咖们思想碰撞的机会,众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希望在这一次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得到答案。
北京青年报记者面向青年群体广泛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并从中整理出十大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当下最热的AI、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还有青年群体对自身职业发展、
学科选择的思考以及对于北京科技产业飞速发展、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带来新机会的期待。
AI相关问题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众多问题中,AI作为当下最热的话题,也成了青年们关心的焦点。
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多项关于人工智能的论坛,并继续设立“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活动。系列活动将通过100场主题演讲、20场圆桌对话、50项重磅成果发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活动汇聚图灵奖、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得主,28位国内外院士,清华、北大、港大等多所知名高校专家和科研机构负责人以及重点人工智能企业代表,看点十足。
一问:北京为何成“人工智能第一城”?
北京到底有何魅力能吸引到如此多的人工智能人才?不论是企业还是科研机构,为何北京总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地?这是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北京青年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
放眼北京,这里不仅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独角兽、人工智能大模型,拥有我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还是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第一家AI独角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全球第一个通用智能人、全球第一款光训练芯片的诞生地……据统计,北京汇聚了中国40%的人工智能企业。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2400家企业摩拳擦掌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北京人工智能领域上市企业46家,总市值4.3万亿元;独角兽企业36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社会融资规模全国领先。
二问:论坛将发布哪些AI前沿技术?
在AI领域,北京有哪些前沿技术或项目将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亮相?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并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
上述北京青年关注的问题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将得到满意的答案。根据议程安排,作为本届论坛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活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将通过100场主题演讲、20场圆桌对话、多项重磅成果发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
三问:青年人如何跨越AI“技能鸿沟”?
人工智能革命加速催生新职业,同时也催生了新挑战。从基础教育到创新人才,北京都走在了前面。未来,北京是否会建立覆盖高校、科技园区的“人形机器人操作员”“AI训练师”等新兴职业培训体系?青年怎样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中找到差异化竞争力?如何让更多青年人成为硬科技攻坚主力军?这些北京青年关心的问题,也是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热点议题。
事实上,北京在这些问题上已经率先行动起来。北京市教委日前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 年)》。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AI加速跑,中小学教学快步跟上,有利于储备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书写“北京样本”。
而去年北京也发布了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表示,北京高校应抢占人工智能教育先机,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整体素养,建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问:AI技术治理滞后如何破?
AI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治理滞后形成矛盾。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结合自身遭遇,再次提出AI伪造侵权的问题。此外,犯罪分子也盯上了AI技术,利用其实施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的AI应用责任归属争议频发。同时,缺乏统一安全标准可能加剧技术垄断风险。这都需要构建动态监管框架,兼顾开放与安全。也正是如此,AI技术治理滞后如何破,也成了此次北青报记者调查时,北京青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本届中关村年会上,AI技术风险防控也是热点议题,期待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北青报记者将及时进行报道。
新能源与新材料
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受北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带动,北京青年关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特别前沿。多位北京青年在接受北青报记者调查时表示,特别关注新能源与新材料,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未来诸多新领域的底层发展逻辑。
他们关心的问题——北京乃至中国和国际上新能源与新材料的科创进度,都会在本届中关村论坛上得到最新的答案。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供能源与材料保障,也为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坚强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新型储能”列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强调其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
2025年开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重磅出台,一批“AI+新材料”融合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据亿欧智库预计,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将达到10万亿元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13.5%。
五问:“AI+新材料”赛道如何抢占风口?
如何通过中关村论坛对接智能实验室、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数据驱动的新材料研发是否成为北京青年创业者的独特优势?这些是北京青年尤其是初创公司的创业者们关心的。
作为当前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创新重构传统产业格局。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新材料研发依赖于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需要经历反复实验,导致研发周期漫长、成本高。一款全新的材料,从科研发现到走出实验室落地应用,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据了解,“人工智能+新材料”的创新成效,已经在产业中落地显现。北京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小米先后发布的SU7、SU7 Ultra车型,其搭载的“泰坦合金”材料,正是“AI+新材料”的典型成果。北京已聚集“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型企业近10家,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智能实验室、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加速落地,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年培养跨学科人才超500人,引领这场AI与新材料的时代风口。这些,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与会嘉宾都会热议。
六问:哪种能源最有可能取代化石燃料?
或许是北京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行业发展新势力,更多的北京青年在关注新能源问题。能源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会对未来地球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新兴行业?能源转型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北京青年期待从论坛上得到相关最新资讯。
据了解,2024年,我国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更趋活跃。2025年,我国正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政府也正在以如碳税、补贴、绿色金融等政策支持能源转型。
北京也有自己的新能源亮点。房山作为首都北京最大的氢源供应地,是全市唯一具备氢能“制储运加”完整产业体系的地区,正在积极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积极打造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创新区。
青年创业和成长
随着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加速迭代,技术更新周期已从过去的数十年缩短至数年甚至数月。这种“技术爆炸”现象既造就了无数新职业、新岗位,为青年人提供新的创业机会,也让他们可能面临“学完即过时”的困境。也正因如此,如何在中关村论坛前沿新科技的指引下让个人创业和成长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成了北京青年关注的焦点问题。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新的技术革命,在这种浪潮中,青年人如何能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学科选择,如何抓住新技术行业的风口,如何更顺利地创业、就业,都是他们亟待得到答案的问题。
七问:新赛道有哪些新机会?
在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北京青年对北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就和现状密切关注。提到相关数据,有的受访者如数家珍。
2024年,北京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方面不断取得创新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同时获批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目前,北京已备案105 款大模型产品,数量全国第一。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营收超3000亿元。
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1%。北京制定了《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5年工作要点》,共计8个方面42条,全力实现全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8%的目标。
也正因如此,哪些领域还是刚被市场关注的新蓝海,哪些领域还需要更多专门的技能人才,成了他们最关心、最想从本届中关村论坛上得到相关信息的问题。
八问:从创意到市场,青创群体如何跨越?
北京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持续领跑,但青年科研团队常面临资源壁垒。本届论坛期间将举办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持续构建技术交易生态圈。大会还将进行北京高校推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合作发布。
采访中,多位北京青年问到,上述活动上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中关村论坛是否会推出专项计划,推动高校实验室成果与产业界青年创客的精准对接?
对此,本报将及时报道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中的相关信息。
九问:“耐心资本”如何长期支持创新?
“耐心资本”支持下的长期创新是否会进一步助推北京青创发展?青年创业者如何利用科技金融与孵化器资源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这也是此次北青报记者调查中,北京青年特别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北京通过“育英计划”推动企业上市,科创板企业数量占全国近10%,本届论坛设立AI青年领军人才、科技女性创新等专场,北京青年关注的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些专场活动中得到答案。
北京为了给青年创客更多融资渠道,着力提升“耐心资本”供给,设立全国首只全部由社保基金出资的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已投资决策16个项目,决策金额超27亿元。此外,目前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1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约15%,有贷户数年均增长近20%。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北京市共有标杆孵化器25家、国家级孵化器69家、市级孵化器106家;全市孵化器从业人员约一万人,20%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十问:北京如何推动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调查中,北京青年关心的问题还有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如青年创业者如何借助论坛资源与政策支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集群式创新”是否能为青年创业带来协同效应?
对此,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届论坛通过举办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发展、全球独角兽企业、全球标杆孵化器、硬科技投资与发展、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等论坛,为全球政、产、学、研、用、金各领域参会人士搭建交流平台,持续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以科幻产业为例,2022年刚对外亮相的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如今已聚集131家硬科幻与硬科技企业,覆盖AR/VR、智能无人系统等领域。
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2.97万家,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2024年前三季度,中关村示范区内纳统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2.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3%,其中技术收入约13亿元,同比增长约14.5%。2024年,北京有7家独角兽企业成功上市。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独角兽企业115家,估值近6000亿美元,数量和估值持续保持全国第一。而北京新设8只千亿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精尖领域。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图 | 视觉中国
编辑 | 余美英
编选 | 石佳
监制 | 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