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慢下来”之后:出海与AI是解药吗?
创始人
2025-11-25 19:17:22

2025年广州国际车展的发布厅内,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演示着全新VLA充电功能时的语气坚定,但台下不少观察者却想起了一个月前的场景——北京雁栖湖的秋季闭门战略会上,这家以“节奏稳”著称的车企首次公开承认“效率慢了”。

10月31767辆的销量同比环比双降,2025年上半年3.10%的净利润率较2024年全年下滑2.47个百分点,理想汽车正经历新势力发展史上的首次“减速带”。

在这场战略反思中,“加速出海”与“重投AI”被推至核心位置,这不仅是一家车企的自救方案,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集体转型的焦虑与探索。

01 “慢下来”的真相:内外挤压下的战略校准

理想汽车的“慢”,首先体现在市场数据的直观变化中。2024年还以1444.60亿元营收、80.32亿元净利润领跑新势力的企业,在2025年遭遇增长瓶颈:一季度营收259.27亿元,净利润仅6.50亿元,净利润率跌至2.49%的阶段性低点。

更严峻的是产品周期的错位——新纯电车型i8交付后表现平淡,主力车型i6虽订单旺盛却受限于产能无法放量,而竞争对手已完成产品矩阵的快速迭代。

这种“慢”的根源,是战略判断与市场变化的脱节。在两年前的战略会上,理想将出海优先级排在2028年之后,选择以平行出口模式试探海外市场,这一决策在2025年迎来集中反噬。

数据显示,理想曾通过平行出口实现单月超4000辆的海外销量,45万元的L9在俄罗斯售价可达90万元,但随着俄罗斯要求补齐中转税费、国内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其平行出口量已滑落至数百辆/月。

而同期小鹏在欧洲市场年销突破8万辆,蔚来在德国建成20座换电站,理想在海外市场的“空窗期”已成为明显短板。

内部组织节奏的滞后同样不容忽视。2021年搭建的30人海外团队在2022年被调回国内,“何时出海”“怎么出海”的讨论持续两年却无定论,李想2023年“2025年前不做海外市场”的表态与2024年“直营改经销”的反复,反映出战略定力的缺失。

在国内市场,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带着技术与资本入场,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理想依赖增程式车型建立的优势正在被稀释,“慢下来”成为必然结果。

02 出海:补位全球市场的“必答题”

“最大的失误是全力出海晚了”,理想在秋季战略会上的这句反思,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的彻底转向。将出海升级为核心战略,既是被动破局,更是主动把握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红利。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预计突破25%,中东、中亚及欧洲市场的年增速均超30%,而中国市场渗透率已接近40%,增量空间逐渐收窄,出海成为车企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选择。

理想的出海战略正在告别“平行出口”的粗放模式,转向体系化布局。在市场选择上,明确将中东、中亚、欧洲作为核心区域——中东市场的高购买力与充电基础设施缺口,与理想“车、桩、站、云”体系化能力形成互补;

欧洲市场虽准入门槛高,但理想已提前布局德国、美国研发中心,确保2026年上市的新车型全面适配当地法规。在渠道建设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零售中心已陆续开业,摆脱对平行出口商的依赖,实现对终端市场的直接掌控。

不过,补位之路注定充满挑战。欧洲市场的碳排放法规、中东市场的本地化服务需求,都需要长期投入。理想面临的不仅是小鹏、蔚来等中国同行的竞争,还有特斯拉在欧洲的价格战与大众的渠道优势。

但从行业视角看,理想的出海转型具有示范意义——中国新能源车已从“单一车型出口”进入“体系化出海”阶段,海外研发、本地化生产、合规化运营将成为行业标配。

03 AI:重构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如果说出海是为了打开增量市场,那么重投AI则是为了在存量竞争中建立壁垒。理想汽车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预计达120亿元,其中AI领域投入超60亿元,相当于每小时投入68.5万元在AI研发上,这样的投入规模在国内车企中处于领先水平。

如此“豪赌”的背后,是对汽车行业变革趋势的判断——AI正在重塑汽车的产品定义与价值链条。

理想的AI布局呈现“全栈自研”的特点,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形成完整闭环。

硬件端,自研智驾芯片M100已成功流片,运行大语言模型时性能较市场主流芯片提升2倍,视觉模型性能提升3倍,预计2026年量产上车,第二代侧重推理能力的芯片也已启动研发。

软件端,投入200人团队、耗资超十亿研发的星环OS操作系统,不仅支撑车载场景,更瞄准未来机器人、具身智能体等更广泛的AI终端。

应用端,全球首个VLA司机大模型实现“私人司机”般的交互体验,理想同学从语音助手进化为具备思维、记忆能力的智能体,推动高附加值AD Max车型销量占比显著提升。

AI投入已展现实际价值。2024年端到端+VLM辅助驾驶技术推送后,理想30万以上车型中AD Max版本销量占比超75%,验证了AI技术对产品溢价能力的提升。

在秋季战略会上,Y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陆奇提出的“未来稀缺的是推理算力”观点,进一步坚定了理想的投入方向——目前已储备3EFLOPS推理算力,并计划持续扩充,为后续AI功能迭代奠定基础。

这种“硬件打底、软件赋能、应用落地”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AI转型的可行路径。

04 行业镜鉴:转型困境与出路的集体思考

理想汽车的战略调整,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转型困境的缩影。

当前行业面临三重挑战:一是国内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二是核心技术领域存在“卡脖子”风险,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依赖外部供应商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三是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贸易壁垒、文化差异等多重考验。

理想的“出海+AI”战略,为行业提供了破解困境的思路。

从技术层面看,全栈自研成为必然选择,只有掌握芯片、OS等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拥有话语权,这一趋势已推动小鹏、蔚来等车企加大研发投入;

从市场层面看,全球化布局必须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品牌出海”,通过本地化运营建立用户信任;

从生态层面看,“汽车+AI+能源”的融合将成为新方向,理想的“车、桩、站、云”体系,比亚迪的光伏+储能+汽车模式,都在探索行业新价值。

当然,无论是出海还是AI,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解药”。理想汽车仍需面对海外市场的合规风险、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难题,以及组织效率提升的内部挑战。但这种“直面问题、果断调整”的姿态,正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保持活力的关键。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转型从来不是平滑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试错与校准中不断前进,理想的探索无疑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正站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上。理想汽车的“慢下来”,既是自身发展的调整期,也是行业转型的必经阶段。

出海打开的是全球市场的想象空间,AI构建的是长期竞争的核心能力,这两大战略或许不是立竿见影的“解药”,却是中国新能源车突破瓶颈、迈向全球领先的“必由之路”。而理想的探索,终将成为行业转型浪潮中最具价值的注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女子团购漂染套餐漂一半时被要求... (来源:猛犸新闻) 【#女子团购漂染套餐漂一半时被要求加...
75岁大爷为见“董卿”转账万余... 转自:最高人民检察院75岁的李大爷偶然间得到“董卿”的微信号对方称付费成为代理享有见面优先权李大爷转...
鲜食农产品如何丰富餐桌(经济聚... (来源:中国台湾网)转自:中国台湾网  从一根鲜食玉米的供应链完善,到一盒饺子的标准化生产;从一碗米...
桂林旅游:拟3450万元挂牌转... 11月25日,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旅游,000978.SZ)发布公告,拟公开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
我为什么退定京东首车:租电用户... (来源:北京商报)11月25日,开启交付的京东首车埃安UT Super,同时也陷入退定风波。多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