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聂灿
11月23日,读书月特别策划“万物皆可AI”活动在深圳图书馆中心馆创客空间举办。活动以“数字阅读AI+”为主题。上午,“AI+数字阅读:探索深圳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工作坊中,读者通过现场演示与实操,掌握电子资源的高效检索技巧,还围绕AI智能推荐、检索体验优化等议题展开小组讨论;下午的“AI+数字资源:家庭学习的机会与边界”沙龙同样人气高涨,南荔科创教育创始人廖丽婷以“教、学、评”为主线,详解AI在家庭学习中的应用场景。
“万物皆可AI”系列创客活动由深圳图书馆及南荔科创教育联合推出。自3月启动以来,以“工作坊+科普沙龙”为核心形式,推出八期十余场主题活动,覆盖自然生态、创意阅读、生物多样性、城市数据、生命科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元领域。首期活动以“AI+植物”为起点,通过“AI幻想植物”工作坊与红树林保护沙龙,让参与者在AI创作与生态监测实践中感受技术与自然的联结;4月,“AI与创意阅读”专场中,读者借助AIGC工具完成故事构思、插图生成与电子书排版,实现“零基础创作”突破;5月,聚焦生物多样性,AI物种识别工作坊与无人机生态监测沙龙,让公众学会用技术工具记录自然、守护生态;9月,“AI+城市生活数据探险” 引导参与者利用深圳开源数据,在AI辅助下完成潮汐、空气质量等生活议题的数据分析与趣味表达;10月,“AI+非遗”活动则通过AI生成传统纹样、3D打印实物创作,探索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者年龄跨度从12岁至61岁,涵盖金融、教育、互联网从业人员、管理、自由职业者等各行业人士,不仅让公众以低门槛方式掌握AI工具应用,更通过技术伦理、科研逻辑、文化责任等深度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数据素养,助力全民“AI素养”提升。同时,活动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搭建了沟通桥梁,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AI+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模式。
记者获悉,未来,深圳图书馆将以本系列活动为基础,持续深化“AI+阅读”“AI+科学”“AI+文化”跨界融合,面向不同年龄层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为深圳建设学习型城市与数字文明先行示范区注入持久动力。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