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Meta裁掉的硅谷AI大佬田渊栋:AI时代,所有人终将失业?
创始人
2025-11-24 20:45:08

上月末,Meta血裁600人团队,震惊全球,而AI大佬田渊栋官宣自己也被裁员。

田渊栋是Meta前AI研究总监,在Meta期间,田渊栋主导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据其谷歌学术主页显示,他的论文总引用数已超过18000次。

这位从顶尖人工智能研究部门离职的AI科学家,在被裁员后,包括 OpenAI、谷歌等在内的地球上最牛的科技公司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这可是真的“大神”。

这次AI大厂内部的人员精简,以及大佬的离职也引发了业界的一系列关注。

近日,田渊栋接受了“硅谷 101”栏目的访谈。除了聊到这次的裁员,还有AI行业正迎来的大趋势。

他提到,“随着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总有一天大家都没有工作。”

因为AI,原本需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做的事情,现在因为高度自动化和AI Agent 的应用,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未来做AI的人会越来越少,而用AI作为工具去探索其他领域的人会越来越多。”

但于此同时,田渊栋表示人类的核心价值仍旧是AI无法取代的。

AI缺乏高层的human insights (洞察力)human knowledge (人类知识),以及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他们的思路和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并没有看过那么多书,也没有那么多的数据,能够发现新的定理、新的证明、新的发明。”

关于人类和AI的关系,最终未来社会终局的猜想,田渊栋曾经在混沌有过精彩的阐述。

AI大势会重塑所有人的位置,人类必须寻找“独一无二”——这是田渊栋最重要的提醒!

以下是精彩内容节选,大佬的完整分享,打开混沌 app观看完整版。

AI时代,我们需要告别“小镇做题家”模式

除了做研究,我也是一名科幻作家,我思考的是:我们现在“卷大模型”卷得这么猛,卷完之后的尽头是什么?

在AI出来之前,我们要做成一件事,通常是招很多人,组成一个团队。团队里每个人都要经过20年的教育才能成才,这其中有很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AI变得非常非常便宜,它就会以极低的成本、非常高的稳定性和永不疲倦的特征,横扫整个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个人要怎样才能生存?公司要如何变得更好?

现在AI的本质是:它吸取了过去大量的解题经验。它们非常像做题非常熟练的“小镇做题家”。

对于那些已知答案或已知解题逻辑的题目,通过大量的训练,AI 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逻辑,并且做得比人更好。它会迅速找到可能的搜索路径,然后一个个去尝试,直到找到正确的逻辑或答案为止。

从这个角度来看,觉得AI将来会完全取代重复劳动这个过程。

那么反过来,对我们人类来说,做题的目的不是为了熟练地把题做出来,而是希望人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学到问题的更本质的逻辑、更好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兴趣,让人能够达到比“高考做题家”更高一层、能够发现新东西的水平。

如果一个人只是沉浸于“做题”过程,那很容易被AI取代,因为AI 的运作模式就是模拟做题家的一个思路。

AI大洪水与人类孤岛:新的生态位

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想象成许多山峰,每个山峰上有一个人,代表一个专业领域。当AI来了之后,就相当于一场大洪水。

这个大洪水把那些不太高的“山头”淹掉了——因为 AI 的供给是无限的,它不存在稀缺性。在这个“海平面”以下的,所有可以被 AI 取代的工作和领域,全部都被淹掉。

剩下的就是那些在海平面以上去工作的领域。这些工作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创造性的,或者数据是比较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孤岛上有一个本领域的专家,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领域知识,去把AI的事情给做好。

这件事情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十年发生。它会慢慢渗透到每一个领域。

现在我们可能还在家里看 OpenAI 或其他公司开的发布会,感到惊叹。但这还是比较早的阶段。我认为在2025 年、2026 年之后,AI 技术会慢慢渗透到每个领域,然后每个领域的人会用AI革新整个工作流程。这个时候,这个“转换”才会真正的发生。

未来社会的终局猜想:“所思即所得”

如果这个事情一直往前推进,最终会发生什么?这可能是一种更偏科幻或玄幻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们充斥着AI,可能会出现一个“所思即所得”的世界。

你想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这件事情马上就会呈现在你面前。因为中间执行的过程已经被AI取代了。AI会把你的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并做到最好。用修仙小说里的术语,就叫“言出法随”——你说什么话,马上这件事情就成为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重复劳动的价值会大幅下降。如果一件事是重复劳动,那么它一定有很多数据集,AI就可以学习,那我们肯定会用AI来做,而不是让人来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重新定义人的价值?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应该在这个新世界里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态位?接下来的十年,整个生态系统会有一个很大的洗牌,而且是悄无声息的洗牌。它不是那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宏大叙事,而是会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AI,我发现很多我以前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现在能做得很好。在 2025 年之后,这个加速迹象会越来越快。大家会发现,你如果不用这个工具,你的效率会远远低于使用AI的人。

独一无二:人类不可取代的价值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每个人最终会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方。这个“独一无二”是什么,没有答案,每个人要自己去找。

对我来说,我愿意写点小说,把一些不靠谱的想法放在小说里。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最终,每个人都可能在新的范式里,找到自己有意思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这就像刘邦,他知道自己不如萧何、韩信、张良,但他能脱颖而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知道自己的优势。将来,每个人都会手握很多AI,每个AI都能做很多厉害的事情。我们要怎么样成为这些AI的“将领”或“指挥者”,让它们集合起来,做成我们想做的事情,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大模型的效率仍旧比不上人

从技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现在大模型的学习效率是比不上人的。

虽然大模型在重复性工作上效果很好,并且在快速提高,但它的学习效率还是不如人。人可以用很少的数据来获取深度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你去问 AI 模型一些深度问题时,它往往会给出一些比较宽泛、一般化的逻辑和解决方式,但它不会给你非常特化、为你量身定做的深度方式。

很多细微的东西,机器现在还是做不到。

所以,以后每个人会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会产生有限的数据、高度特化的数据,并且数据是不停在变化的。这些东西是AI还没有办法做到的,它们无法精准地理解你的想法,也无法精准地解决每个人心中的问题。

这种个性化、创造性劳动,应该还不会被AI取代。但是重复劳动,迟早会被AI取代。

这就是为什么我称之为“独一无二”。

你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数据、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和独一无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大模型无法取代的,这可能是人未来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们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好属于每个人的“数据孤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是不是能够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个天地和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溜达鸡“溜达”出村“飞”出省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转自:黑龙江新闻网初冬时节,在拜泉县永勤乡新光村七屯村后的一片林地间,近万只羽...
辽宁能源(600758.SH)... 格隆汇11月24日丨辽宁能源(600758.SH)公布,2025年11月24日,公司收到股东辽宁交投...
转发提醒!冷空气排着队来了 【转发提醒!#冷空气排着队来了#】本周,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降温和大风一起来袭#↓↓[话筒]...
上海交大两届“国优计划”毕业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24日电(陈鹏 曾玉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今天从上海交通大学...
资源税有关政策执行口径明确 转自:新华社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题:资源税有关政策执行口径明确新华社记者申铖、刘开雄财政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