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通通撒呼啦”的魔性口号、激光大战版《三国演义》……近期,一批冠以“外国山海经”“AI山海经”之名的魔改内容在网络蔓延,成为小学生追捧的新潮流。
作为前沿技术,AI本应成为文化传承的数字桥梁,将古籍中抽象的异兽转化为生动立体的动画形象,为晦涩的神话传说配上智能注解,让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走进广大青少年心中。然而,这些AI炮制的文化“邪典”,以颠覆经典为噱头、低俗猎奇为卖点,看似有趣,实则毫无文化营养,更带有暴力暗示、审美扭曲等风险。长期沉浸其中,不仅会让孩子的专注力被碎片化信息消解,更会让恶搞即创意的错误认知扎根,消解他们对文化经典的敬畏之心。
整治“AI魔改”刻不容缓。网络平台是内容传播的关键环节,必须摒弃流量至上的不当理念。一方面要升级AI审核技术,实现对不良信息的精准拦截;另一方面要为优质传统文化内容倾斜流量资源,让坚守文化底线的创作者获得应有回报。监管部门更要主动亮剑、加快完善AI生成内容的法律法规,建立动态监测的长效机制。
家校责任同样不可或缺。家长要放下“电子保姆”依赖,以高质量陪伴引导孩子辨别内容优劣;学校应将数字素养纳入课程。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才能帮助青少年在优质内容中读懂民族的过往与未来,让传统文化种子扎根成长。(孔德淇)
来源:云南日报
上一篇:致远互联涨9.74%,开源证券三周前给出“买入”评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