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狂潮下,企业转型绝不是推倒重建!
创始人
2025-11-19 15:45:18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我国2025年6月日均Token消费量达到30万亿,较2024年的日均1000亿暴涨300倍!”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在AIInfra 3.0发布会上抛出的这组数据,直观展现了AI产业的爆炸式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OpenAI的GPU数量从2024年底的10万颗预计飙升至2025年底的100万颗,全球GPU电力消耗占比也从2023年的0.1%跃升至2025年的0.5%,预计2030年将突破3%-5%。一系列数据都表明,AI已从“选答题”变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怎么转?什么时机转?能不能转?”也成为企业客户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青云AI Infra 3.0以“All in One, One for AI”的全栈架构为企业架起了一座衔接历史IT资产与未来AI需求的转型桥梁。

AI转型已无退路,“三座大山”待解

青云科技CEO林源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当前AI领域的三大趋势已不可逆转,企业推进AI转型刻不容缓。

首先是算力需求的指数级爆发。随着大模型应用规模化落地,算力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生产力,OpenAI GPU数量1年增长10倍的案例,正是算力需求激增的典型体现;其次是能源消耗的持续飙升,全球GPU电力消耗占比的快速提升,意味着绿色算力将成为未来企业布局AI的重要考量;此外,Token消耗量呈爆炸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每月Token消耗量环比增长超100%,标志着AI应用已从实验室走向实际业务场景。沈鸥进一步补充道,Software 3.0时代已来临,“一句提示词=秒级热更新”的软件开发新模式,让业务迭代速度从“周”级迈入“小时”级,在这样的行业变革下,企业不推进AI转型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

基于十余年服务企业客户的经验,青云科技精准捕捉到企业AI落地过程中的核心困境,林源将这些困境概括为“既要又要还要”的三重矛盾。

第一重是新老割裂之痛。传统企业在过去10-20年间历经传统IT架构、虚拟化、云、云原生等多轮技术变革,形成了碎片化的IT架构,如今推进AI创新时,既要尊重企业的历史投资,又要拥抱AI创新,这就是新老不兼容、“升级即淘汰”的核心挑战。

第二重是管理效率之困。IT部门为保障稳定倾向于“简单化管理”,而业务部门面对市场竞争需要“多元化、灵活化需求支撑”,这种需求差异导致IT越支持就越复杂,越升级越混乱。

第三重是稳定创新之难。技术迭代的颠覆性与企业发展的渐进性存在严重错配,企业既需要通过技术迭代实现创新,又要保障业务稳定性,导致团队不敢轻易升级,怕出现问题影响业务,最终陷入“不转型难,转型更难”的两难境地。

本质上企业所面对的数智化转型难题,是技术迭代的颠覆性和企业发展的渐进性之间的错配。林源认为,企业要的不是颠覆性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从一个IT架构跨越到另一个IT架构的桥梁。

而青云科技要做的就是为客户架设一座衔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第一,它能兼容存量架构,保护既有投资,第二,它能全面的支撑未来持续演进的AI需求,第三,它还能确保业务转型中的平滑性和稳定性。

青云AI Infra 3.0的全栈架构革命

针对企业AI转型的痛点,青云科技推出“重构归一”的AI Infra 3.0,以四层全栈架构实现“兼容历史资产、面向未来AI需求”的核心目标。

其中,最底层的内核层是全栈架构的核心底座,搭载了青云PrimusOS信创操作系统,能全面适配国产芯片与算力设备,在确保合规安全的同时,实现极致的性能调用。

调度层以KubeSphere为统一调度平台,可实现通算、超算、智算的一体化调度,且基于开源开放架构搭建,能打破封闭技术壁垒,最大化提升资源分配效率。

能力层整合了虚拟化、云、云原生、AI智算四大核心技术能力,覆盖从传统应用到智算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满足企业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最上层的开放层可通过LuBan可插拔架构、100%开放API及MCP协议兼容,支持第三方应用无缝接入,能灵活满足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林源强调,这套架构的核心设计理念是“渐进式创新”,并非颠覆企业现有IT资产,而是通过搭建转型桥梁,帮助企业平稳推进AI落地,无需“推倒重建”,可根据自身节奏按需分阶段升级。

青云AI Infra 3.0通过技术架构革新,为企业带来可量化的四大核心价值。

在投资方面,该架构能兼容企业现有IT资产与存量业务,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相比“推倒重建”的模式,可帮助企业节省75%的成本。

在转型方面,架构具备100%平滑升级能力,能确保业务零中断。某制造企业从“三朵云”分立架构升级到统一架构的过程中,未对生产环节造成任何影响。

在运营方面,一套控制面即可实现多工作负载统一调度,企业运维效率显著提升。

在创新方面,开源开放的架构设计能适配未来AI技术演进需求,青云科技自身就是该架构的首个受益者,借助其将产品上线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数周,且在DeepSeek发布时,成为最早在线上提供相关服务的云厂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针对GPU服务器单价高昂的问题,青云AI Infra 3.0支持公有云智算服务与本地私有化部署的混合模式,企业可灵活组合资源,最大化提升GPU资源利用率。

行业持续实践创新,从技术落地到业务增长

多个行业标杆案例直观印证了青云AI Infra 3.0的实战价值。在教育行业,高校普遍面临“算力多样性部署、交付和使用的难题”的双重困境,通过青云AI Infra 3.0的统一架构,大学现在就可以建立智算平台为学生提供GPU算力、模型推理服务,利用青云成熟的算力运营能力让学校的智算中心可以按需分配、按需计量计价,通过完善的运营服务让昂贵的GPU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同时,也可以逐步过渡到“超算+智算”的统一服务,一半的成本就可以拥有双份能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某领先制造企业长期受困于“虚拟化管硬件、云原生管应用、智算平台管AI”的分立架构,跨平台协调内耗严重。通过基于青云AI Infra 3.0 架构,实现了全链路自动化,将IT部门响应业务部门的速度从1小时大幅缩短到15分钟,显著缩短 AI 模型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

在媒体行业,某山东客户因系统集成多个厂商的软硬件,其中一款存储产品出现技术问题且无法短时修复,导致整体系统面临无法按时上线的风险。借助青云AI Infra 3.0的可插拔架构,该客户快速适配替代存储方案,适配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实现多元算力统一供应,摆脱产品技术束缚的难题。

除上述行业外,在生物制药领域,青云AI Infra 3.0帮助某医药研发集团快速对接专业大模型,通过模型与推理引擎分离架构优化性能,及时上线医疗AI分析能力;在企业服务领域,某运营商借助该架构搭建统一平台,实现AI算法开发、业务应用运行与算力服务部署的一体化,不仅加速了AI从概念验证到落地的速度,还让IT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型为业务中枢,提升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AI Infra 3.0的成功落地,离不开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支撑。”沈鸥在发布会结尾强调,青云科技始终将生态合作作为核心战略,目前已与海光、华为昇腾、摩尔线程、麒麟软件等众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持续深化信创适配工作,确保架构能兼容市场主流的国产软硬件产品。

回顾青云AI Infra系列的演进历程,从1.0时代的算力中心模式创新,到2.0时代的十大行业场景解决方案突破,再到3.0时代的“重构归一”,始终围绕“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理念,不断优化技术与服务。目前,已有大量ISV(独立软件开发商)与渠道伙伴借助AI Infra 3.0的统一技术架构,降低了产品集成与客户服务的门槛,实现了共赢。

在AI技术重构产业格局的当下,青云AI Infra 3.0不仅解决了企业“不敢转、不会转、转不起”的痛点,更让AI从抽象的技术概念,转变为可落地、可创造价值的业务红利。正如林源所说:“企业AI转型不需要颠覆性的革命,需要的是一座平稳过渡的桥梁,而青云AI Infra 3.0,就是这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爱唐山做...  爱唐山做贡献心得体会(1)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
学习爱唐山做贡献心得体会 我为... 爱唐山做贡献心得体会(1)  前几天我在新闻里听到这样一件感人的事迹,20**年7月4日中午,唐山天...
最新或2023(历届)十八届五...   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1)  深秋的高原,天气渐凉,但自治区干部群众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教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1)  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主持召开院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