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星期三
2025年11月
文章来源:薛蛮子等
编辑-聿行视界
AI不是一场技术革新,它更像一面魔镜,一边映照着世界剧烈变化的速度,一边照见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恐惧。你会发现,不管是在生活还是投资里,人类都在重复一个模式——嘴上说“时代变了”,行动却仍旧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不是批评,而是事实。也是我们必须从这里出发、学会“活下去”的原因。
AI在前进,但没打算等我们跟上
德意志银行最近有个研究引发热议,他们让AI系统dbLumina 去读人类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结果相当扎心:
人类自认为已经进化,但行为模式一点没变。市场越跌,人类越恐惧;危险越大,人类越不理性;明明说“我们身处一个新世界”,操作却仍旧被“可得性偏误”和“短期新闻”驱动。
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对AI的态度也一样。嘴上说“AI会改变一切”,心里却幻想自己还能回到一个努力就能解决问题的年代。
但世界已经变得不再按情绪给你报酬。要活下去,我们必须承认:AI不会等你准备好,它只会把没有准备的人甩得更远。
活下去的第一步是什么?
很多年轻人焦虑得睡不着:“AI会抢我饭碗。”“工作会消失。”“我没有技术背景,怎么办?”
但他们真正花在研究AI工具上的时间,少得可怜。
你不用理解大模型的数学本质,但你需要知道:它能提升你的效率,让你的思考更深、动作更快。就像投资市场中,AI能快速看穿短期崩盘后的反弹一样,它比人类“复盘更快”,不会被恐惧淹没。
生活也一样:谁先学会调度AI,谁就先获得“复利”。写简历、写文案、做项目、找资料、做数据分析、生成创意、自动化重复工作…… 这是AI对每个人开放的“金矿”,却常常被忽略。
AI 并不是来替代你,而是来把那些机械化、重复性的部分替掉。剩下的,正是你的价值所在 。你不需要比AI聪明,但你得让AI替你干活。
成为一个可迁徙的人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报告里有一个让人心里发凉的结论:
投资者只有在市场风平浪静时才显得理性。真正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总会回到本能——恐惧与逃跑。
这正好对应了职场的现实:我们也只有在一切顺利的时候,才觉得“生活稳定”、“岗位安全”。
但AI不是风平浪静的时代。它是一场正在逼你移动的巨浪。今天的稳定,很可能是明天的解雇通知。一个岗位不是被裁掉,而是被彻底删掉。
AI时代最好的生存方式,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多线程的人”:有主业,有副业,有作品,有可交易的能力。 不一定要去创业,但一定要有“可结算的价值”。是让自己能不断移动——换技能、换赛道、换城市、换组织形态。稳定不是留在原地,而是随时能走,成为一个“可迁徙的人”。
如果在一线城市卷不动,可以去二三四线;如果在国内赛道跑不赢,就去海外市场。移动不是失败,而是新生。 AI让世界重新洗牌,而“流动性”就是新的护城河。
组织们也在惊慌失措
AI分析投资者情绪时发现:人是会集体误判风险的。同样地,我们也常常误判“公司会照顾我”这件事。
过去几十年的信念是——进入一个好组织,就有了保障。但在AI时代,组织本身也在惊慌失措。它们面临的压力比你大得多:转型、裁员、成本优化、工具替代……
年轻人的安全感,不再来自组织,而来自“互补能力的人”。小团队、跨界合作、松散协作、技能资源互换……这些正在变成新常态。
AI让组织变得不再那么“必要”,但让人之间的合作变得更重要。要问未来最值钱的能力是什么?不是技术,也不是学历,是——我能和谁一起走?
AI 并不是来替代你,而是来把那些机械化、重复性的部分替掉。剩下的,正是你的价值所在 。
建立自己的“迭代周期”
德银那套“理性/恐惧指数”特别有意思。它显示出一个规律: AI能在市场反弹前先反弹,能在情绪恢复前先恢复。
为什么?因为它能持续迭代,不会陷在旧情绪里浪费时间。而我们呢?容易被一次失败卡住,被一段坏情绪困住,被一次下跌吓得退出。
所以,在AI时代,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你也要能不断迭代自己。 每三个月问自己一次:
AI有什么新工具出现?
哪些技能已经不值钱?
哪些东西我必须升级?
我正在被什么情绪拖着走?
别怕麻烦,因为AI的变化速度本身就逼着你必须“时常更新”。 你不用学所有新技术,但你得跟得上世界的新节奏。 日新谓之盛德。对于落伍者,AI不会有同理心,它只与新新人类同行。
✍️ 结语:时代并不奖励最聪明的人,而是奖励最早做出尝试的那批人。AI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它只是一面魔镜。你敢去照,它就会告诉你真相。
如果你觉得世界走得太快,不是因为它真的快——而是因为我们太慢。要活下去,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安全感,而是更多的行动力、学习力、迁徙力和情绪免疫力。
AI打碎了许许多多的旧秩序,但它也悄悄打开了很多的门。门的那边,是一个崭新的美丽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