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大学何为?中外校长学者齐聚北京论坛“支招”
创始人
2025-11-09 22:15:43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在AI时代,人类该如何应对?大学应培养学生哪些特质?在11月7日至9日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北京论坛上,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近400位嘉宾学者聚焦“数智时代与文明共生”主题,共话数智热潮,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盛会。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表示,北京论坛作为北京大学一张闪亮的学术名片,承载着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学术繁荣、激发知识创新的重要使命。学校将持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动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表示,面对数智浪潮带来的深刻影响,大学应主动承担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以开放办学开创文明交融新格局,以技术赋能搭建文明互鉴新平台,以智慧育人肩负文明共生新使命。

记者注意到,在与会嘉宾中,不少专家学者来自高校,并现场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相关观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认为,身处生物智能、文化智能、人工智能与个人智能相互交织的环境中,人类仍应该依赖自身,葆有孩童般的好奇心,积累终身智慧,将四大智能有机融合,共同构建平衡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未来。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校长施迈克在演讲中警示数据滥用的风险,强调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责任,并呼吁建立以人为本的监管框架,推动线下人文交流来激发技术无法复制的创造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认为,在AI时代,大学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AI的人类主导性并确保技术发展为人类福祉服务,他呼吁建立全球大学联盟,共同引导AI向增强人类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程乐松指出,在智能时代面临与技术反向价值对齐的挑战,人类更应坚守人之为人的尊严与有限性,拥抱真实生活、保持反思批判,通过文明共识划定技术边界,实现技术人文共生。

北京论坛是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依托北京的文化底蕴、科技发展,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和科技前沿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全人类发展作出贡献。迄今已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位国家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

今年北京论坛共设置13场分论坛、两场专题论坛和两场海外论坛,旨在深入探讨数智技术如何赋能全球治理、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共生,视域广泛,紧密回应时代关切,为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互享、共同进步持续作出北京贡献。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在全县推行涉农价费公示制度工作... 在全县推行涉农价费公示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我县召开全县推行涉农价费公示制...
村委会主任发言 村委会主任发言... 村委会主任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建制度、谋发展、保稳定,全面建设小...
联社主任在电脑培训班上的讲话 ... 联社主任在电脑培训班上的讲话同志们: 我们盼望已久的全省通存通兑业务即将在我区农村信用社上线运行,这...
在公司第一届职代会上的讲话 在... 在公司一届职代会上的讲话**公司一届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公司广大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可...
在首届县“科教论坛”开幕式上的... 在首届县“科教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一中校友;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