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目光聚焦山东!从国际论坛看工业大省转型密码
创始人
2025-11-01 08:15:4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夏侯凤超 王贝艺 李梦瑶 于泊升 冯沛然 岳致呈 见习记者 冯子芯 摄影 王鑫

金秋十月,山东迎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光时刻。东盟+中日韩(10+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在济南开幕。这不仅是一场国际性的科技盛会,也是观察中国AI发展的关键窗口。

在中国各大城市竞相发展人工智能的今天,这场国际性盛会为何选择山东?

41个工业大类筑底

从“产业高地”到“数字鲁军”

这场以“智济东方·数联未来”为主题的论坛,吸引了60余名国际嘉宾和上百家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融合机遇。

谈及山东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基础,山东移动信息系统集成中心副总经理田经师颇为自豪,山东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工业营收规模长期位居全国前列。

“深厚的产业底蕴,正是吸引全球AI目光的首要资本。”在他看来,山东的产业生态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和“应用场”——从高端装备到智能家电,从精细化工到文化数字化,几乎每一个领域都蕴含着AI技术深度赋能的广阔空间。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山东处于关键战略位置。尤其是2019年首批获批的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同的先导区,这让山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备受瞩目。

资料显示,在先导区的建设中,山东的目标是到2025年,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通过培育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在一条完整的创新链上,科技与产业本应相辅相成,但二者的‘双向奔赴’并未如想象中顺畅,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成功案例。”一位初创企业的参会嘉宾指出,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军也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阶段,核心在于推动其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山东省已有包括“壹点天玑”传媒大模型在内的1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省已有148个行业大模型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显示出从技术到场景的快速贯通。

吴学军认为,“AI技术正在山东的产业土壤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它充分展现了一个传统工业大省向AI高地转型的全面实力。山东的转型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中国制造业大省拥抱人工智能的共进方向。”

工业AI有了“山东标准”

山东向世界展示决心与实力

在展区现场,一位参展商感慨道:“这个传统的工业大省,已全面敞开怀抱,拥抱智能时代、引领产业变革。”

在文化领域,山东数文集团携四款产品亮相,其中打造的会说“双语”的孔子形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目前山东数文集团通过构建齐鲁文化大模型和山东文化数据库,打造起山东文化“新基建”,为全省的文化数字化应用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记者注意到,山东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使用AI的标准化模式是不少企业追求的方向。浪潮集团总工程师、浪潮云董事长肖雪提出“双工厂”理念,即依托工业工厂打造AI工厂,目前已投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模型工厂。

云鼎科技相关负责人也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今年,他们推出工业视觉智能一体机,预置矿山、化工、油气等领域的100多个生产级AI模型,可快速响应企业多样化的场景需求。

论坛期间,多项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在吴学军看来,这些举措共同向外传递出明确信号,山东不仅要成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者,更立志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与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出海者。

吴学军指出,搭建交流平台至关重要——既要有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对话,也要广泛吸纳国际组织、全球科学家与企业家参与。

从“各自为战”到“龙头引领”

打通产业链“任督二脉”

“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看着热闹,但实际推进中会遇到不少坎儿。人才不够、产业链不配套、技术和场景对接不上,这些都是难题。”现场一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作为新兴产业,AI产业发展不是单点突破就能成功的,需要打通各个环节。“惊喜的是,山东正在构建这样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在不少从业人士看来,人才短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老大难”,不少地方面临“招不来、留不住、育不出”的困境,但山东没有坐等人才上门,而是一直以来采取“引育并举”的策略。

记者梳理发现,在人才引进上,山东支持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专项行动。山东省工信厅有关工作人员称,对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育,山东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并在职称评审、薪酬激励等方面探索建立绿色通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还发挥了高校资源优势。今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截至2024年底,山东已有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内的40余家高校设有人工智能专业。

“产业链协同不足,也是制约AI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场一位企业负责人称,以前相关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合力。

记者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东找到了“集群发展”的思路。以济南为例,这样的产业协同效应已经很明显。基本形成覆盖算力、数据、模型、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2024年,济南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482亿元,在IDC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上位列第八。

此外,今年上半年,山东发布《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对比京沪深杭

“特色打法”深耕产业场景

“现在全国很多省市都在发展人工智能,山东只有找差异、补短板、强优势,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在谈到产业发展方向时,吴学军说,在AI产业这条新兴赛道上,只有找到自身优势,才能站稳脚跟。

北京作为全国的学术高地和政策中枢,聚集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在AI基础研究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上海则依托国际化优势和金融中心地位,在金融AI、智能驾驶等领域发展迅速。深圳的优势在于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形成了“硬件+算法+场景”的闭环生态,AI企业更注重技术落地,商业化能力极强。杭州则凭借电商和政务数据优势,在场景创新和大数据应用方面见长。

“对比之下,山东的核心优势很明显,工业场景与传统文化。”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庞晶认为,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依托其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文化领域则能打造新体验、催生新业态,山东数文集团的孔子数智大模型等产品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山东的工业AI优势已经很突出。全省有148个行业大模型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工业领域优势正在形成。在算力和数据基础上,山东也有自己的特色,省、市、区县三级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济南的智算规模达4763PFlops,建成了32个行业数据集。历城区作为全省算力核心承载区,算力总规模占全市的44%。

“与北京、上海相比,山东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有差距;与深圳、杭州相比,在消费端AI应用和新兴AI企业培育方面还需要加强。”庞晶称,山东以此次“东盟+中日韩(10+3)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为契机,深化与东盟、日韩的合作,在技术协同、数据流通、产业赋能等方面将实现突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商铺消防安全责任书范本 商场里...   为了全面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坚决杜绝各种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在我司xxx小区商铺经营商户的生命...
财务部安全生产责任书 财务部安...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管理...
治安保卫责任书范本 治安保卫责...   甲方(项目部):   乙方(班组):   为了加强建筑工地暂住人口管理,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责任书 住...   为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更好地使社会治安综...
公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   为了进一步加深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平安企业、和谐霍煤建设,确保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