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新型战机的第二架原型机已经亮相,美国号称已经秘密试飞5年的六代机在哪呢?
近期社交媒体上再次出现了我国某新型战机“歼-36”的照片,不过与去年12月曝光的型号相比,这次亮相的“歼-36”在气动设计上出现了很多调整,比较明显的变化大概有三点:
首先,第二架原型机最容易看出来的调整,应该是起落架的布局。第一架原型机的起落架采用了串列双轮设计,即两个轮胎沿机身纵向排列,而第二架原型机则改为并列双轮布局——这一改动可以使起落架占用的内部空间更小,有望为其他子系统腾出更多空间,比如使战机携带更多弹药或燃料。
去年亮相的首架“歼-36”
其次,第二架原型机的下部进气道设计也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嘉莱特进气道改为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进气道下唇口也向前倾斜,可显著减少雷达波散射,提升战机的隐形能力。
最后是尾部发动机喷管的修改。首架原型机的发动机喷管位于机体尾部后缘,但第二架原型机则采用了棱角状的排气喷管,有点类似于二维推力矢量喷管,形状更为规则,且呈现出向内凹陷的设计。
美国“战区”网站认为,如果第二架原型机确实改用了二维推力矢量喷管,这可能意味着战机需要更强的性能,或者是解决无尾翼飞行器在特定飞行阶段出现的某些稳定性和机动性问题。
前几天出现的“歼-36”第二架原型机
另外,虽然第二架原型机的排气系统改为了二维推力矢量喷管,但是受拍摄角度影响,现在还不能确认这架原型机的上部机身设计是否也进行了调整。
总而言之,这次“歼-36”第二架原型机的曝光,凸显出我国设计团队正在迅速且有序地推进战机的工程迭代——如果说首架原型机旨在验证基本构型的可行性,那么第二架原型机就是解决试飞中暴露的具体问题,并优化整体性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六代机项目(F-47)。
今年3月,特朗普宣布选定波音公司生产美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并宣称美军六代机已经“秘密试飞近五年”。
“歼-36”的CG图
但让人颇为费解的是,既然美军六代机已经如此成熟,可为什么至今连一张模糊的照片都没有出现呢?
面对中国新型战机的多次曝光试飞、美军六代机遮遮掩掩,美国军事媒体陷入了尴尬的诡辩境地。
比如,美国“战区”网站一方面承认“歼-36”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试图淡化两架原型机设计修改的意义,称其“并非是高度成熟、接近生产的原型机”,并强调“战机外形设计不重要”,如果想赢得未来空战的胜利,还必须要依靠卓越的传感与通信技术、低可观测性材料科学、全域作战体系融合,以及飞行员的素质与训练水平。
从逻辑上来说,美国媒体这话也不算错,但如果从工程的角度来看,“战区”网站的言论就属于强行挽尊了,因为战机研发本来就是通过在原型机上不断迭代、逐步完善设计,最终定型量产。
美国媒体实在找不到理由了,只能诡辩战机设计不重要
在“歼-36”首架原型机亮相不到一年后,这第二架原型机就迅速曝光,恰恰说明了我国这款新型战机的设计正在趋于成熟。
美国为其六代机定下的首飞时间是2028年,但考虑当前美军六代机连张照片都没有的现实情况,或许到了2028年美国空军不得不宣布首飞推迟时,中国的六代机已经接近定型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