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都是能源形态和使用效率的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智能化和低碳化将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而AI与新能源的融合将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文|刘青青
ID | BMR2004
“AI+新能源是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双引擎。”这是天合光能(688599.SH)的新掌门人高海纯的预测。作为“光二代”,高海纯正带领天合光能走上AI路。
面对当前的第四个行业周期,基于AI+新能源的底座,天合光能正加速战略转型升级,推动光储一体化平价稳定供电系统,推进光储氢智慧能源融合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变革。
天合光能相关负责人对《商学院》杂志表示:公司以创新引领为第一战略,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35次刷新世界纪录;210至尊组件累计出货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明专利量、专利申请量、海外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底,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260GW,相当于种植191亿棵树的减碳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创新引领当中,天合光能又做出了全面解决方案的模式创新,建立包括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解决方案在内的四位一体新体系。
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型背后,是新任“追光者”的接力,也是对于AI与新能源双向协同、双向赋能的前瞻洞察。
01
新任“追光者”的新使命
面对光伏行业新形势,天合光能正在向全面解决方案战略转型,第二代“追光者”也走到台前。
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是国内最早一批“追光者”,于1997年在常州创业,从铝板幕墙生产转向光伏赛道。
此后天合光能一直踩在时代的步伐上:1999年成立光伏技术研发和创新中心;2000年建成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建筑“阳光小屋”;2006年登陆纽交所,成为继尚德电力后第二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2014年组件总出货量3.66吉瓦,全球第一;2020年又率先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家光伏企业……
当前,面对光伏行业新形势,天合光能正在向全面解决方案战略转型,第二代“追光者”也走到台前。
据了解,2025年1月,高纪凡之女高海纯出任天合光能董事会联席董事长。与此同时,天合光能新设解决方案事业群,由高海纯兼任公司解决方案事业群总裁。
天合光能方面表示,当前光伏行业客户需求已从单一产品采购转向一体化解决方案,如零碳园区、绿电制氢和智能微网,强调整体能效管理、碳减排和长期成本优化。
对此,天合光能从单一组件制造商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通过新设解决方案事业群,推出“富家2.0”模式,融合金融、运维和电力交易服务,满足客户对“一站式”能源管理的需求。例如,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公司布局零碳园区和绿色算力场景,优化光伏资产构建,提升客户价值而非单纯硬件销售。
天合光能进一步向《商学院》杂志表示:未来,解决方案事业群将重点服务于公司“以场景为主体、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持续洞察客户需求,为集中式、分布式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为行业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从1997年创立到2006年登陆纽交所,天合光能致力于成为全球一流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从2007年到2016年,天合光能的定位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从2017年推出“创新、品牌、全球化、平台化、智能化、产融协同”六位一体新发展战略开始,天合光能逐步向成为全球能源物联网引领者迈进;到2025年,由高海纯执掌的解决方案事业群进一步推动公司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作为新一代“追光者”,高海纯早在2017年6月便进入天合光能,历任战略投资部副总经理、子公司董事长等职位。如果说高纪凡靠着前瞻洞察力和技术信仰让天合光能不断登顶,那么兼具良好教育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追光者”高海纯则以数字时代的AI为动力,引领天合光能走上AI之路。
02
AI+新能源
运用AI能力增强光储产品及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差异化竞争力,打造“虚拟电厂”智能平台,实现发电预测、储能策略优化与智能调度,提升系统收益,助力公司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引领者转型。
据介绍,天合光能的AI之路始于2016年,与高海纯进入天合光能的时间基本一致。近10年来,天合光能的AI之路已经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技术探索与工业视觉应用。天合光能自2016年开始探索AI技术应用,初期聚焦于制造领域的EL视觉缺陷检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光伏组件质检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显著提升质检效率与准确性,为AI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业务链拓展与智能化升级。随着技术积累与业务需求深化,AI应用逐步拓展至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等多业务领域,技术方向从工业视觉延伸至机器学习、仿真与运筹优化、大模型多个工业AI核心领域,实现从制造环节到企业运营全链路的降本增效与决策支持,推动内部运营效率全面提升。
第三阶段是深度融合与产品赋能。公司进入AI与业务深度融合新阶段,在对内赋能员工、降本增效的同时,配合公司战略,运用AI能力增强光储产品及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差异化竞争力,打造“虚拟电厂”智能平台,实现发电预测、储能策略优化与智能调度,提升系统收益,助力公司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引领者转型。
以天合光能和中国联通联合打造的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为例,作为全球首个“零碳算力”标杆项目,该项目创新采用“风光储充+算力中心”协同模式,将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系统与算力基础设施直接耦合,通过绿电直供算力中心的方式,年均可提供约1000万千瓦时绿色电力,绿电消纳比例达100%,真正实现算力中心全周期零碳排放。
同时,项目采用了智慧微电网系统,通过缩短电力传输距离减少损耗,并依托储能系统快速响应能力优化电力调度。数据显示,微电网模式可使电费成本降低约50%,整体运营成本减少15%,同时实现能源效率与经济效益双提升,这一成果为高耗能算力基础设施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在技术创新方面,该项目还集成了冷板式液冷、智能母线等尖端节能技术,并探索绿电与算力负荷的动态匹配机制。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联合成立“电算融合应用创新中心”,推动新能源技术与数字基建深度耦合。未来将持续扩大在绿电交易、虚拟电厂等领域的合作,构建“源网荷储数”一体化生态。
这一模式不仅为青海省“绿电驱动绿算”战略提供实践样本,更为全球智算中心绿色化转型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已被纳入青海省“算电协同”顶层规划,通过政企合作构建“绿电直供+智能调控+生态协同”新模式,推动算力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破解算力产业“高耗能”与“低碳化”的对立困局,创建生态保护区发展高端数字经济的创新范式。
到2025年,天合光能新业务(包括集中式、分布式智慧能源,储能和智能跟踪支架等)占比超1/3,零碳园区方案实现降本25%,完成从制造向服务的价值链跃迁,同时拓展零碳园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算力、绿电制氢氨醇等多元领域,为绿色低碳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千行百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
03
智向未来
AI领域和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能源行业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创造”,催生零碳园区、绿电制氢等新业态。
两代“追光者”正带领天合光能一次次穿越周期,并迎接更加绿色、智慧的未来。
高纪凡表示,以创新驱动、构建企业差异化竞争力,为客户创造系统性的价值才是破局之道。过去20多年,天合光能曾三次穿越行业周期,不断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具体而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当中,天合光能组件业务首次跻身全球TOP10榜单,创建天合光伏产业园,奠定规模化制造基础;在2012年国际贸易挑战期,天合光能实现逆势增长;2014年组件出货量跃居全球行业第一;在2018年政策调整期,天合光能战略转型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分布式光伏品牌“天合富家”成长为行业龙头。
当下,光伏行业正共同经历第四轮周期,在全行业内卷不断、经营承压的背景下,天合光能以创新、品牌、全球化、生态型组织、数智化以及产投协同为驱动六大核心优势,定位“全面解决方案引领者”,正在加速从“制造为王”向“解决方案为王”转型。
可以看到,AI领域和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能源行业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创造”,催生零碳园区、绿电制氢等新业态。
天合光能方面表示,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导向”理念,以AI与数字化技术重塑能源利用的确定性,提升能源利用的高效性,致力于通过领先的AI+工商业微电网方案产品,携手广大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潜力无限的智慧能源市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达成,共赢绿色未来。
从光伏产品的领先者向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者转型,既是天合光能破局行业周期难题的当下之举,也是公司在AI之路上运筹十年的深刻洞察与实践。
高海纯指出,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背后,都是能源形态和使用效率的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智能化和低碳化将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而AI与新能源的融合将成为其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高海纯看来,AI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而算力中心的运营成本中有70%以上来自电力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AI和加密货币行业的电力消耗可能会翻倍。各类数据中心的总用电量可能在2026年达到1000太瓦时以上,这对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巨大挑战。新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的发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为此,高海纯提出了未来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第一阶段,通过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光伏+储能,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第二阶段,发展分布式微电网,在建筑屋顶和小型地面电站建设分布式电站,与算力中心就地匹配;第三阶段,通过AI精准预测天气和优化电力交易,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助力各用能场景降本增效,实现碳中和。
目前已经到了一个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都在快速变革的时代。高海纯表示:“我非常有信心,在AI+新能源的深度融合下,我们将看到一个工业化4.0的又智能又清洁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商学院》杂志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