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人工智能浪潮中,广东企业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扎实的落地应用能力。一批聚焦垂直领域、深挖行业痛点的AI企业正快速崛起,它们将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从农业到环保,从硬件到软件,从工程到文旅,AI技术正在各个领域深度渗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智慧农业出海:
巡园系统突破跨境服务壁垒
(以下简称“巡园系统”)是捷佳润自主开发的智慧农业决策系统,现已成功应用在尼日利亚的土豆农场,实现增产增收。
巡园系统聚焦智慧农业领域,针对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中的语言障碍与技术适配难题,创新性地将AI大模型技术应用于跨境农业技术服务。系统主要服务于热带作物智能管理,覆盖榴莲、香蕉、茶叶等60余种东盟特色作物的生长监测与病虫害防治。通过AI优化水肥药使用,助力绿色农业转型。在技术层面,系统基于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Qwen)构建了7B参数规模的垂直领域模型。
目前,巡园系统具备多项创新功能:多模态巡检功能支持图像、语音、文本输入,可识别60余种作物和200余种病虫害;跨语言农技问答功能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农业知识图谱,支持6种语言交互;智能报告生成功能可自动输出多语言巡检报告,包含生长评估、风险预警等内容。
环保装备升级:
智能除草实现绿色管养
广东东篱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为绿地智慧管养提供高效环保新方案。
该装备创新融合西北工业大学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遥感小目标识别”技术,突破性开发出针对杂草的小目标图像识别算法与基于AGX的多线程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园林场景下95%的高精度杂草识别。其“光刃”激光模块可在3秒内精准灭活杂草维管束,同时智能平台实时生成作业热力图与土壤健康报告,实现全程可视化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单台设备日作业量达5000平方米,效率达人工25倍,通过智能路径规划无效作业时间减少70%。环保效益尤为显著,每年可替代1.2吨草甘膦使用,经检测使土壤重金属含量下降35%,微生物多样性恢复40%以上,开创了绿色智能养护新模式。
智能硬件创新:
AI模组破解节能难题
国内目前地下停车场内,大多数采用7×24小时常亮模式。常亮模式下会造成极大的用电量浪费,且故障发生后,巡检依赖人工目视查找,效率低且安全不可控。
针对以上目前国内大多数实际停车场行业痛点和难点,蓝微电子公司结合市场需要开发设计了一款成功落地。该款AI智能模组,主要供货给国内头部知名照明企业的T8灯管产品配套使用。包括雷士光电、西顿科技、新奥能源、晨辉光宝等公司。2024年雷&蓝AI组合功能模组多个型号合计出货超过100万套。
雷达+蓝牙AI组合模组的研发设计工作紧紧围绕低碳节能、智能网联,简便易用的应用需求,只需要替换原有灯管,不改变用户习惯,无需任何配置,做到安装即完成,无需专业人士现场配置和操作指导。
专业软件突破:
造价方案实现全过程智能化
(以下简称“G信通”),由公诚咨询与工信部通信工程定额质监中心联合开发,是全国唯一由工信部通信工程定额质监中心监制的通信工程造价软件,也是全国首个含5G定额的通信工程造价软件,可广泛适用于通信工程概算、预算、结算编制工作,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造价企业提供从概预算编制到竣工结算审核全过程信息化智能解决方案。
G信通是一款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信息通信建设工程造价的概(预)算、结算编制(审核)的工程造价软件,具有标准性、准确性、通用性、灵活性、可靠性等功能特性。
低空经济布局:
零代码平台降低应用门槛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低空经济蓄势腾飞的时代交汇点,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瞻布局,携手领先无人机硬件制造商,共同打造了业界领先的。
该平台深度融合无人机高效数据采集能力与前沿人工智能视觉技术,以“零代码”“训推一体化”为核心突破,轻松实现自动化模型训练,降低AI视觉应用门槛,深度挖掘低空数据价值,为城市治理、工业巡检、水务生态、能源电力、应急管理、环境保护、智慧农业、公共安全、设施运维等广阔领域提供强大、便捷、智能的解决方案,大幅提升效率、安全性、覆盖范围和决策精准度。
数字文旅创新:
AIGC技术提升文化体验
当前,“人工智能+文旅”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传统文化展览和场馆体验多以静态图文展示为主,内容呈现方式单一,难以调动观众的主动参与和情绪共鸣,尤其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不足。
本项目由广州搞搞镇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自主投资建设,以AIGC技术为核心,打造全国首创的,现已在广州市文化馆数字文化体验厅落地实施。
用户通过即时自拍,即可一键生成专属IP形象,系统自动融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提供国风、写实、卡通等多种艺术风格选择,打造兼具个性表达与文化内涵的数字形象。项目打破“只看不参与”的传统模式,引导游客主动参与、自由创作、带走成果,实现“人人参与文化创作,人人拥有文化IP”,大幅提升文化参与感。
南方+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