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应扎根临床 莫让智能变“无能”
创始人
2025-10-20 15:19:03
0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在医疗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以下简称参考指引),其详细列出了AI在医疗领域的84个具体应用场景。政策东风劲吹,蓝图已然绘成,AI医疗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涌向医疗健康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在技术加速奔跑、资本热情追逐的背后,一个核心问题不容回避:AI医疗产品究竟是真正解决了临床痛点,还是陷入了“为技术而技术”的泥潭?政策的指引如同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方向,但要完成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一目标,还需要每一款AI产品都能在临床的土壤中深深扎根。

当前,部分AI医疗产品存在与真实医疗场景脱节的倾向。有的产品追求算法的极致复杂与新颖,却对一线医生的工作流程、诊断习惯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叫好不叫座”,难以融入实际诊疗;有的将精力过度投入影像识别等“显示度高”的环节,而对于提升诊疗效率、优化患者管理、预防保健等更具普惠价值的“慢工细活”关注不足;还有一些产品,在数据标注质量、模型可解释性、临床有效性验证上存在短板,其可靠性与安全性令医生心存疑虑。这种脱离临床需求的“技术空转”,不仅造成研发资源的浪费,更可能因误用、滥用而延误诊疗,最终损害患者利益。

技术的价值,应该由其所服务的目标定义。在医疗这一关乎生命健康的特殊领域,AI的任何应用都需恪守一个根本原则:以临床价值为核心,以患者获益为导向。 

参考指引列举的84个场景,正是从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中提炼出的需求清单。企业和技术开发者应沉下心来,深入医院、走进科室,与医生、护士、患者充分交流,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最棘手的难题。

AI的价值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罕见病的识别能力?是辅助医生制定更精准个性化的手术规划?还是通过智能随访系统改善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这些都应该去临床一线寻找答案。

同时,监管与标准必须同步跟上。相关部门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应尽快建立健全针对AI医疗产品的临床验证规范、审批标准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确保每一款推向市场的产品都经过严谨的科学评估和真实的临床检验,证明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伦理合规性。避免夸大技术,要让数据说话,用临床证据为产品的价值背书。

政策的宏图已经展开,技术的潜力毋庸置疑。业内一直在期待AI医疗的参与者们,能少一分追逐风口的热闹,多一分深耕临床的沉静。让技术的光芒,真正照亮诊断的盲区、纾解医者的疲乏、温暖患者的旅程。唯有如此,AI才能从酷炫的概念转化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力量,实现其“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特朗普亲自出马!不许中国参加会... 据直新闻报道,2025年10月26日到28日,马来西亚要办第47届东盟峰会,本来这该是地区国家坐下来...
最新或2023(历届)教师党员...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集中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政治主张、奋斗理想和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全党必须遵循的...
最新或2023(历届)视频基层...  最新或2023(历届)视频基层新答卷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收看《基层新答卷》系列报道,感受颇深...
基层党员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1... 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下面整理的基层党员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
最新或2023(历届)观看央视...  最新或2023(历届)观看央视基层新答卷心得体会【1】  最近,局党委集体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