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追完谍战剧《沉默的荣耀》最后5集,追剧中间数次因剧情而情不自禁地落泪。看完了大结局,我坐在平板电脑前,沉浸在剧情中久久走不出来。
吴石将军与陈宝仓将军、聂曦副官、交通员朱枫,一起从容就义,法庭宣判他们死刑后,吴石将军笑着对陈宝仓他们说“舟山群岛解放了”,一句话催出了我的眼泪!
吴石将军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令人难过也令人敬佩,同时,观众们内心也颇有“英雄赴死,叛徒得势”的“意难平”之感。
这部以台湾隐蔽战线斗争为背景的剧集,没有用圆满结局讨好观众,却用最刺骨的真实,完成了一次对烈士英雄的缅怀,以及对当代人的信仰叩问。
大结局最令人动容的,是英雄们“向死而生”的从容与决绝。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把儒将的风骨演到了骨子里。面对蒋经国的劝降,他那句“人人心中有自己,多人心中有派系,少人心中有党国,无人心中有人民”的痛斥,不是刻意的慷慨陈词,更像积压多年的呐喊——镜头里他平静的语气,人生信仰的坚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所谓信仰,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是“既如此,便如此”的无悔与豪迈。
临刑前吴石笑着告知战友解放的消息,那份坦然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牺牲不是终点,而是黎明前的铺路石。
吴越塑造的朱枫,则让人看到了女性革命者的柔软与坚韧。
两次吞金自尽未果,就义前为了保护养女刻意否认亲情,这个细节让人看到了朱枫对养女阿菊的爱。
朱枫的牺牲是无数女性革命者的缩影——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在信仰面前,把“我”变成了“我们”。
年轻一代的聂曦更让人心疼。
魏晨把这个角色的青涩与坚定演得恰到好处(就是台词吐字不清晰太低沉,听他说话有点难受),主动放弃脱身机会陪老师共赴大义,对着妻子阿美平静说出的那五个字“我们离婚吧”,比声嘶力竭的遗言更让人心碎。
吴石竭尽全力想保住聂曦,而聂曦又想竭力把老师吴石保住,陈宝仓将军主动承认自己是“东海”,只为好友吴石可以回家与妻儿团聚,而吴石在保密局查无实据的前提下,则主动选择了坦白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不愿意看着战友们牺牲而自己苟活,戎马半生的将军,想与自己的战友和部下一起走!
如果说英雄们的结局是悲壮的赞歌,那叛徒与反派的结局则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台工委书记蔡孝乾因贪图享乐与美色叛变,供出1100余名同志,导致台湾地下组织覆灭,现实中却官至少将寿终正寝。
同样是叛徒出身的谷正文,手上沾满了地下党人的累累鲜血,却活了97岁,在95岁时他还恬不知耻地出了本回忆录,吹嘘自己一生的“成就”。
叛徒的最终结局让很多观众意难平,甚至有人说“不想看这种好人没好报的剧情”。可恰恰是这种“不圆满”,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但是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烈士英雄寿命虽短,但他们求仁得仁、向死而生,而像谷正文、蔡孝乾这样卑劣无耻的人,即便活着,也早已是行尸走肉。
《沉默的荣耀》没有用“谁是叛徒”的悬念吸引观众,而是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结局,却依然让我们看得心潮澎湃。这种“已知结局的悬念”,恰恰放大了信仰的力量。
当吴石冒死用国民党电台发送最后一份情报时,我们知道他终将牺牲,却依然会为他捏一把汗;当黎晴在海上身中数弹、奄奄一息时,我们知道情报会成功送出,却依然会为她的安危揪心。
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剧中角色以及剧情,更是这些角色背后的真实人物与英雄事迹,以及该剧集引发的现实回响。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的塑像前,鲜花堆了5米多高,有市民带着福建舰的照片来告慰英烈;台湾PTT论坛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破了500万,有台湾网友留言“原来我们的历史里,还有这样一群人”。
大结局最后,黑白画面,闪回吴石与陈宝仓对上接头暗号后,彼此难掩的激动与喜悦,以及他们两人决心一同赴死后的相视一笑,这些镜头让我想起一句话:“所谓英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里,守护着伟大的信仰。”
感谢于和伟、吴越等实力派演员,为大家奉献的精彩表演,更感谢这些不惧牺牲的伟大先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安宁生活用生命所做的披荆斩棘与牺牲奉献。
《沉默的荣耀》没有给我们圆满的结局,却给了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明白,今天的每一份安宁,都来自于前辈们在黑暗中的坚守;那些沉默的英雄,从来没有被遗忘,他们的荣耀,终将在阳光下闪耀。